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2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
题目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总课时
2
学校
星火一中
教者
杨春丽
年级
八年
学科
地理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1年9月13日—9月16日




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人口这方面的知识早有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非常容易。




掌握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总结: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3、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三、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总结: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四、填充图册
学生讨论、回答
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1、我国人口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我国人口的分布。


理解正确的人口观:人口数量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课前准备
地图册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3分钟)
二、理解内容,探究讨论﹙28分钟﹚
三.扩展延伸(5分)
四、作业﹙9分钟﹚
一、2000年,我国人口为多少亿?居世界第几位?
二、我国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这是我国人口的第二大特点,;而造迈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我国东部自然条件优越,产粮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而且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养育了越来越多我人口,人口密度大,西部由恰恰相反,所以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一、情境导入﹙5分钟﹚
二、理解内容,探究讨论﹙28分钟﹚
三.课堂小结﹙3分钟﹚
四、作业﹙9分钟﹚
一、目前,世界上的人口有多少亿?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上,生活了多少人口?居世界第几位?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一)、中国的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快,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3、我国的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们知道,人口数量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那面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我国在人口政策方面制定了什么基本国策?
三、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四、填充图册
读图、讨论、回答
讨论,从受教育的情况、住房、就业、环境等多角度说明人口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生回答:计划生育
△即以老师为导线;以学生为中心;以旧知识为基础;以课本中活动题为线索,在学生当中展开讨论,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通过转换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力。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世界上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如果全中国的人手拉手站成一排,能环绕地球赤道40圈;中国的人口总数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
2、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1600年前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缓,说明人口增长缓
慢;160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迅猛。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