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文章第一人称来写,以时间为序,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从作者儿时的生活环境和认识写起,引出“我”的疑问。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写了父亲不让“我”动表,更激发了“我”
的好奇心,“我”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
第三部分(10~19自然段):父亲作了让步,打开怀表让“我”看,怀表里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
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也许这个蝎子与众不同,声音好听。
第四部分(20~21自然段):写儿时的“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而“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儿时对生物的认知
阅读提示:
故事发生在“我”和“爸爸”之间,那么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课文具体是怎样来描写人物的呢?
“不许动”,里面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细腻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充分写出了我渴望打开表一探究竟。
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了一句:“小孩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1、你能用哪些词语概括一下“我”此时的状态?
可怜兮兮、可怜巴巴、度日如年、欲罢不能
2、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课文还怎样写了我的“痛苦”?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思考:
“表里的生物”究竟是什么,我多想知道啊,强烈的好奇心使我备受煎熬。
也许是“我”的“可怜”打动了父亲,父亲最终两次打开怀表满足了我的愿望,那么这块表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的猜测证实了没有?“我”又产生了什么想象?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
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
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了我的猜
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
物。
思考:“我”为什么“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
(表现出我强烈的满足感。
)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
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
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
的声音,也许这里面的蝎
子与一般的不同。
从加点词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中充满了美妙而奇特的想法,这些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
了多久,也不知道到
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这样的话”是什么话?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知道是什么时候吗?为什么?
说一说:
文中的“我”是一个什
么样的孩子?
“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和探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做事执着的孩子。
同时又表现出天真、可爱的一面。
同学们,作者冯至回忆了儿时的趣事,文章没有运用太多的写作技巧,而是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
通过抓住典型的心理、行为和感受,如实写来,自然真切有味。
文章对“表里有生物”这一论断的产生、求证,以及推理过程中的“大胆想象”,看似幼稚、荒谬,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
这个“胡思乱想”的过程,也体现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而这些就是作者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序展开故事情节。
2、以第一人称讲述,娓娓道来,更具亲切感。
3、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且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使得对故事的理解变得更容易。
小练笔:
童年是美好的,它充满了七彩光芒;童年是珍贵的,它留给我们的无尽的记忆和怀念。
本文的作者叙述了自己童年的发现,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是它确实作者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就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童年难忘的点点滴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