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提出者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毕业于昆斯学院,后赴哈佛大学深造。
196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转入耶鲁大学。
1963年回到哈佛大学,担任该校社会关系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的行政负责人。
米尔格兰姆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员,1965年获该会社会心理学奖,1972年成为古根海姆的一名研究人员,1980年应聘于纽约市立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在《美国名人录》中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我是这样看待世界的:我们不应试图控制任何实际感觉,而是应该了解它。
人与人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了解。
”米尔格兰姆对服从问题的实验研究,使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普遍的赞同。
他揭示了由于对权力主义的服从,使得一些人对另一些清白无辜的人所赞成的痛苦。
他认为他的实验还可以说明为什么会出现纳粹害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受害者的残暴行为。
米尔格兰姆的主要著作有:《对权力的服从》、《电视与孤僻行为》(与R.肖特兰合著)、《社会生活中的个体》。
二、理论内容
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称六度空间理论以及小世界理论等。
六度分割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两个小故事
(1)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
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
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
(2)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
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
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两个故事的意义
(1)第一个故事,是六度分割理论产生的基础,米尔格伦由此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
简单的说,“六度分割”就是指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要建立一种联系或者产生关系,无论这两个人生活在地球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不包括这两个人在内),就能够实现。
(2)第二个故事,是对六度分割理论的一个验证,我们不妨把烤肉店老板和马龙白兰度之间产生联系的过程推演一下,烤肉店老板——加州朋友——朋友同事——制片人女儿的结拜姐妹(朋友同事的女朋友)——制片人女儿——制片人——马龙白兰度。
这个过程只经过了五个人,分别是,加州朋友、朋友同事、女朋友、制片人女儿到制片人,烤肉店老板和马龙白兰度就建立了联系。
这两个故事,都印证了六度分割理论的现实可行性。
六度分隔的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要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
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三、理论应用
互联网中有两个热门现象成为了这一理论的精典注脚,一个是人肉搜索,不管你躲藏在互联网的哪个角落里,总会有网友认识你,一个是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如著名的网站facebook,它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让人方便地认识熟人的熟人,迅速建立起人际网络。
四、理论评价
六度分割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
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
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度虽然是个社会学的理论,但是实际上它更像一个数学理论,很多人说六度和四色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看来,六度理论很好的阐述了在一个网状结构(我们的人类社会)下,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和连接关系,然而它并不完整,并不足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没有对这种联系作定量分析。
我们
一生可能会认识千百人,他们有的对我极其重要,有的对我无足轻重,我们联系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父母亲属这类生而固有的联系,也有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出来的,如邻里关系,还有因为共同学习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同学、同事关系。
六度理论中只把他们统统归结于联系,没有强弱之分。
在网状结构里面,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加权处理,在这里,六度是残缺的。
但是在30多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严谨的证明,虽然屡屡应验,虽然很多社会学家一直都对其兴趣浓厚,但它只是一种假说。
现在,美国两所不同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正在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它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网络时代的新型通讯手段——Email ——来对“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phenomenon)”进行验证。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登肯·瓦兹主持了一项最新的对“六度分隔”理论的验证工程。
166个不同国家的六万多名志愿者参加了该研究。
瓦兹随机选定18名目标(比如一名美国的教授、一名澳大利亚警察和一名挪威兽医),要求志愿者选择其中的一名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发送电子邮件给自己认为最有可能发送邮件给目标的亲友。
到目前为止,瓦兹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最新论文表明邮件要达到目标,平均也只要经历5~7个人左右。
哥伦比亚大学跟踪Email的传播过程:哥伦比亚大学的“小世界研究
计划”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发送数千封Email,并让这些Email最终能够到达指定的接收者。
当然前提有一个,那就是每封邮件你只能发给你认识的人,每次只能发一封。
然后研究者会对这些Email进行跟踪,观察它们到底是怎么传播的。
当年,米尔格兰姆做实验的时候,他挑选了大概300个实验对象,目标人选只有1个。
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这次的实验对象扩大到了几万人,目标人选也增加到了20个。
“这在社会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哥伦比亚大学负责此项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彼得·谢里丹·多德兹说,“我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将具有很大的统计学价值,说不定能总结出什么社会学定律来。
”研究人员将搜集那些参与者的背景资料,以便了解有哪些原因可能会对Email的顺利传递造成障碍,此外,他们还要分析参与者们会采用哪些手段把Email传到既定目标。
就算“小世界现象”的确存在,就算这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网络时代,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它。
虽然近几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但事实上,想要通过社会关系这张大网找到某个人,还是和30年前米尔格兰姆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样困难。
“问题的本质没有变——你还是得通过朋友来完成这项任务。
”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敦坎·瓦茨说。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关系网,把电子邮件成功地传到了远在西伯利亚的目标收件人。
这一结果让研究人员兴奋不已,他们认为,这一研究的意义决不只是传传电子邮件那么简单,其意义深远,比如,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脑病毒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究竟是如何通过网络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