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二00九年四月十日《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课程建设小组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
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
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
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2005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研课题一览表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发表教研论文一览表Ⅱ.教学内容2.1课程内容《管理学》课程是学生入校后第二学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早,教学内容前置于其他课程,因此做好《管理学》课程内容设计至关重要。
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对《管理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1、妥善处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管理学》课程内容涉及的后续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为了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们对涉及后续课程的有关内容做简略讲述,而详细的讲述留给后续课程处理,从而既保证了《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又建立了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为它们的教学活动预留了所需的空间。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首先,做好《管理学》课程优秀教材选用。
我们选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是世界高校最普遍使用的,影响最大,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世界着名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教材。
该教材从最初使用的第四版到目前使用的第九版,内容不断更新,现代管理学信息量不断加大,为此我们适时跟踪,及时调整,发现新版本就迅速采用,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得到的管理学知识始终处于世界前沿领域,与国际接轨。
其次,做好《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料的广泛收集工作。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收集《管理学》课程教学案例资料并集成到《管理学》课程教学网站上,供学生学习使用,收集《管理学》课程教学视频节目,结合课程进度进行播放,如余世维主讲的《成功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中错误》《领导商数》等,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普遍感到收获颇多。
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学生寻找了一些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有关的网站,那里有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将网站的地址告知学生,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使用,开阔视野。
2.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1、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际。
《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由有关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构成,但若教学只讲这些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是很不够的,是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学习的枯燥。
通过将一些现实的、生动的案例引入到《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改变了《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原有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理论结合了实际。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这些案例的讨论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的管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有了深入了解。
2、课内课外结合教学活动不应终结在课内教学活动结束的时刻,课外学习应成为有限课内学习在时空上的延伸,这一环节是师生间相互交流、互动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学生课外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方向,而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不加限定,让学生自主决定。
在学习目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运用学习条件和寻找所需的学习资源,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时空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实现了课内课外结合。
我们通过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做课外小论文、参加挑战杯竞赛、申报学生学术基金等方式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使《管理学》课程的课内所学在课外的这些方式中得到了强化与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3、既教书又育人《管理学》课程的施教对象即学生是未来的管理者,让他们学懂、学会管理的理论固然重要,但还不够,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管理道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三鹿奶粉事件等。
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我们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弱势群体、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诚信等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作为一名管理者如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作用。
我们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播放企业界成功人士,如李嘉诚、王永庆、巴菲特、比尔·盖茨等视频节目,以此揭示他们成功背后的价值观、人生观、财富观,使《管理学》课程教学不仅是教书,也是在育人,这样做将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
2.3实践教学《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集中体现在调动学生个体的手、嘴、眼、脑功能发挥上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上。
我们通过让学生撰写课程学习心得和课程小论文调动学生的手,通过案例讨论、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嘴,通过组织参观企业调动学生的眼,通过回答思考题调动学生的脑,通过完成集体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很好效果,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着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以提升。
Ⅲ.教学条件3.1教材及相关资料《管理学》选用的教材是世界着名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该教材是世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管理学》教材。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我们还编写了《管理学》教学案例集,收集了近30个比较经典的企业管理案例。
我们发挥《管理学》课程网站的作用,将网上优秀的学习资源与之链接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3.2实践教学条件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是运用纸质的物理沙盘,组织学生开展企业经营演练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
该活动使得学生有机会在模拟的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逼真地经营管理一家企业,这种参与式的学习对学生日后走入真正的企业经营管理岗位后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企业参观:《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在佛山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习。
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3网络教学环境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管理学》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学》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网络课件、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已上网并免费开放。
运行可靠,使用效果好。
《管理学》课程还充分利用学校BB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明显。
Ⅳ.教学方法与手段4.1教学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灵活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包括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引导,调动思维;案例教学法——分析案例,交流心得;模拟教学法——分配角色,身临其境;讨论法——给定论题,深入剖析;辩论法——建立团队,观点碰撞。
通过将上述教学方法贯穿于《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4.2教学手段《管理学》课程教学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制课件、视频录像、BB平台、互联网、课程网站等,综合发挥它们各自特点与作用,在原有课时不变情况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了教学效果。
Ⅴ.教学效果5.1同行评价校外同行专家:王润良,五邑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
校内同行专家:傅江景,佛科院经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专家一致认为,《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职称、学历结构合理,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较高;任课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
《管理学》课程校外同行专家评价意见(见本网站专家评价栏目)《管理学》课程校内同行专家评价意见(见本网站专家评价栏目)5.2学生评教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
在以学生课堂评价为主要依据的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奖评比中,《管理学》课程任课教师获得多次奖励。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获奖情况一览表2007年5月,我们专门组织了06级工商管理和会计学2个专业共4个班的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满意度的调查。
此次调查发出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份,收回率达94%。
调查问题涉及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课程教师队伍、课程使用教材、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教师队伍、使用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总体评价诸方面都有较高的满意度。
比较满意与很满意的学生比率达到95%以上。
《管理学》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报告 (见本总结附件)《管理学》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表(见本网站学生评价栏目)5.3录像资料评审(指标体系不要求)Ⅵ.课程特色通过课程建设小组近年来的努力工作,《管理学》课程特色更加突出。
包括五个方面:(1)教学方法多样化。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课堂内外教学互补化。
将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组织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更为自主。
如组织公司经营沙盘模拟对抗赛、市场调查、课外阅读、资料查找、信息发布等方式;(3)教—学—研一体化。
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尽早参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