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1卷第13期2012.11.13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知识产权现状分析□虞文武蒋庆斌华文松王冬林【摘要】本文利用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公告数据库、江苏省著名商标数据库和中国驰名商标公告对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主要工业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和软件著作权)进行了检索和统计。
经过必要的数据清理后基于检索结果完成了专利、商标和软件著作权现状的分析,最后给出了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知识产权主要的权利人和发明人及技术分布的主要领域。
【关键词】机器人;智能装备;知识产权;现状分析【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常州市软科学“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编号:CR20129046);2012年常州市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常州市自动生产线及智能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编号:CM20122001)研究成果。
【基金项目】2012年常州市软科学CR20129046《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2010年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资助课题(蒋庆斌)CDGZ20100008《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的研究》;2012年度常州市社科联第八届社科课题《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虞文武(1981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知识产权信息。
蒋庆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华文松(1975 ),男,江西赣州人;常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部长,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预警王冬林(1981 ),男,河南卫辉人;常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主任助理,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一、引言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印发的《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规划》指出按照“突出优势、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选择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增长潜力大的城市和地区,培育一批能够成为全国标志性和全球有影响力的高端领域。
基于常州市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基础和条件,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在智能制造领域给予常州市重点扶持。
江苏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常州市良好的领域基础更为常州市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战略新兴产业的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主要抓手就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以及有效利用专利信息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二、知识产权数据库及检索策略(一)知识产权数据库。
专利数据来源为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1],机器人领域专利数据采集时间段:1985.09.10 2012.10.03,智能装备领域专利数据采集时间段:1985.09.10 2012.09.23;江苏省著名商标数据来源为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的2009年 2011年江苏省著名商标数据库[2](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驰名商标数据来源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2006年 2012年中国驰名商标公告[3](截至2012年9月23日);软件著作权数据来源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公告数据库[4],数据采集时间截至2012年9月。
(二)检索策略。
1.专利检索策略。
以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控制器、传感器、传动机构等)作为专利申请文件的标题、摘要以及权利要求的检索要素,借助国际专利分类号和申请人地址将专利检索结果限定在常州地区的机器人领域;以不同种类的数控机床类型、数控机床附件、数控领域相关检测装置、数控相关关键词作为专利申请文件的标题、摘要以及权利要求的检索要素,借助国际专利分类号和申请人地址将专利检索结果限定在常州地区的智能装备领域。
2.商标检索策略。
利用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公开的江苏省著名商标数据库检索并汇总了2009年 2011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江苏省著名商标的认定数量,利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公开的2006年 2012年(截至9月23日)中国驰名标公告,统计确认了各年度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驰名商标的数量。
3.软件著作权检索策略。
利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公告数据库的著作权人字段,检索出含有“常州”的著作权人登记的软件著作权,而后逐一筛选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软件著作权。
三、知识产权现状分析(一)机器人领域专利现状分析。
根据机器人领域的专利检索策略得到了常州市机器人领域的中国公告专利共计534件。
利用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利信息分析系统单机版和在线分析系统分别对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专利公开年度、申请人类型、主要申请人、专利类型和专利技术分类构成等方面给予分析。
1.公开专利数量。
表1给出了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0月3日常州市机器人领域专利公开数量和年增长率,除2004年和2006年之外,常州市在机器人领域每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00%。
·631·2012年第11卷第13期2012.(11).13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表1公开机器人专利数量年份专利数量增长率2003320042-33.3%200513550.0%20068-38.5%200717112.5%200840135.3%20095435.0%20108761.1%201112543.7%201217439.2%2.IPC 构成分析。
利用国际标准化的专利IPC 分类,可知机器人领域的534件专利共涉及65个(小类)国际专利分类号,而G05B 、B25G 、B23Q 前3位则覆盖了75.1%的专利。
对机器人相关专利的IPC 分析,可以得到常州市机器人专利在国际专利不同分类号中所占的比例[5]。
3.专利类型分布。
如图1所示,在全部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232件,占43%;发明专利217件,占41%;授权发明专利61件,占11%;外观设计专利24件,占5%。
可以看出常州市机器人领域专利质量相对较高,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占总量的52%。
4.专利发明人分析。
对机器人专利发明人及设计人进行统计后,可以得出常州市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人物。
经分析,前五位发明人分别为深惠平、杨廷力、邓嘉鸣、周志玉和曲东升,74%的专利由他们发明。
(二)智能装备领域专利现状分析。
1.公开专利类型及主要申请人构成。
根据智能装备领域的专利检索策略得到了常州市智能装备领域的中国公告专利共计692件。
在全部专利申请中,发明(224件)、实用新型(461件)和外观设计(7件)分别占总量的32%、67%和1%。
相对于机器人领域,智能装备领域的专利质量相对较差,发明专利申请只占总数的32%。
经过分析所有公开专利,工矿企业占80%,大专院校占14%,科研单位占4%,其他占2%,如图2所示。
图1公开机器人专利类型图2智能装备领域专利申请人分布2.IPC 构成分析。
利用国际标准化的专利IPC 分类,对智能装备相关专利的IPC 分析,得到了常州市智能装备在国际专利不同分类号中所占的比例。
经过分析常州市智能装备领域的692件专利前5位国际专利分类号覆盖了前10位IPC 分类号覆盖的78%的专利。
3.专利申请人分析。
常州市智能装备领域前两位申请人分别为常州大学和常州工学院,总计公开了52件专利:接下来的八位分别为常州市第八纺织机械有限公司(24件)、中国南车集团(21件)、江苏新誉集团有限公司(20件)、常州市三利精机有限公司(15件)、常州昌荣机床制造有限公司(15件)、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4件)、常州市华强焊割设备有限公司(13件)和常州市润源精编机械有限公司(13件)。
(三)商标现状及分析。
常州市分别在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1件、2件和1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总计4件,其中动力传动装置3件,电气控制装置1件。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常州分别获得5件、7件和14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江苏省著名商标,总计26件,其中动力传动装置17件,电气控制装置5件,机床及附件2件,其他领域2件。
(四)软件著作权现状及分析。
1.机器人。
常州市机器人领域的软件著作权的登记始于2005年,机器人领域的软件著作权登记总量达148件(截至2012年9月),其中2006年中断了登记,2007年恢复登记,尤其是从2009年起登记量显著增加,年均增长率达211.2%。
148件软件著作权中企业登记123件,占83.1%;科研院校登记16件,占10.8%;合作开发9件,占6.1%。
2.智能装备。
智能装备领域软件著作权的登记始于2003年,常州市智能装备领域软件著作权登记总量达23件(截至2012年9月),其中2004年至2006年中断了登记,从2010年起保持5件以上的登记量。
“十一五”期间从整体看智能装备领域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63.81%。
23件软件著作权企业登记20件,占87.0%;科研院校登记3件,占13.0%。
四、结论(一)从公开专利类型上来看。
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发明专利的比例分别为52%和32%,机器人专利质量高于智能装备领域的专利质量。
(二)从国际专利分类构成上来看。
常州市机器人领域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G05B (一般的控制或调节系统;这种系统的功能单元;用于这种系统或单元的监视或测试装置)、B25G (手动器械的手柄)和B23Q (机床的零件、部件或附件,如仿形装置或控制装置);智能装备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B23(机床;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金属加工)、D04(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B24(磨削;抛光)和H02(发电、变电或配电)。
(三)从比例上来看。
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主要集中在动力传动装置和电气控制装置,分别占两者总量的66.7%和20%。
(四)从软件著作权登记的增量上来看。
常州市机器人领域的软件著作权登记的年增长量远高于智能装备领域。
【参考文献】1.知识产权出版社.专利信息服务平台,[2012-10-03]ht-tp ://search.cnipr.com /pages !tableSearch.action2.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江苏省著名商标数据库,[2012-09-23]http ://www.jsgsj.gov.cn /baweb /show /sj /gg.jsp ?fenceid =93000000&queryType =3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公告,[2012-09-23]http ://www.saic.gov.cn /zwgk /gggs /cmsb /4.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公告,[2012-09-31]http ://www.ccopyright.com.cn /cpcc /RRegisterAc-tion.do ?method =list&no =fck·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