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度学习引发的思考
龙口市第二实验小学李萍
数学课堂,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形成技能;不仅要积累经验,更要锤炼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不能忽略学生数学成长背后的影子---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当我们在关注“四基”的实施,致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时,部分学生的学习依然存在浅表化、浅层化的问题。
在2017.6.12日山东省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上,听了这样一节课:《圆柱体积练习课》,一开始老师领着同学们复习了圆柱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把圆柱沿直径切开,拼成一个长方体,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很熟练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的公式:V=Sh V=∏r2h。
一般情况下老师只能领着学生复习到这一步了,可是讲课老师又拿出一个长方体说如果把拼成的长方体这样放呢?(用侧面做底面),同学们想想它的公式该怎样表示?学生看着实物联系前面学的知识,推导出圆柱的又一个体积公式:
V=s侧
2×r, 老师又问长方体还可以怎样放?学生用增加的
面做底面放好,有了前面的思维基础,在老师的启发下,小
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的第四个体积公式:V=s增
2×∏r 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比较、概括、扩张等一系列抽象概念的过程,在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了
一定的提升。
数学的课堂,一旦“思维”二字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或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得不到落实了。
有的老师说书上只给我们出示了前面两个公式,推导这么些公式有用吗?看后面的练习:(1)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8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2分米,将它切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分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学习了上面的公式,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如果我们没有引导学生推导出后面的公式,这些问题就很复杂,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他们都可能无从下手。
我非常赞同这位老师及她的教研团队的做法,我想这应该就是深度学习吧!这节课就推导体积公式这一部分渗透了很多知识:有转化思想、建模思想、理性思维等,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数学不思考,数学无意义;真正的思考,理性的思考,才是数学学习最需要经历的。
这,或许是数学最核心的育人价值。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践行:
(一)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挖掘数学知识的核心
内涵,了解学科本质,剖析所教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静心设计教学流程。
(二)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认为,“好吃的”数学,属
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
“好玩的”课堂,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
现在很多的数学课堂,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艰涩难懂。
要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高度关注,甚至全情投入,我们的课堂必然要从“直白”走向“童趣”。
(三)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想让学生拥有数学的眼光,形成问题意识,展开深度学习,教师要精巧布局,帮助学生搭建数学教材的结构体系。
如点-线-面,看算式画图、看图想算式、看算式想象等。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指向理解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需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的过程。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历和感悟,数学的交流和表达、猜想、验证、概括的素养才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