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炎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测

肝炎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测

• 6~8表示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被清除,具 有免疫力,亦无传染性; • (HBsAb+HBeAb) • ( HBeAb+HBcAb) • (HBcAb)
• 9.表示刚感染了乙肝病毒,有较强传染性; • (HBsAg+HBeAg) • 10.表示属乙肝恢复期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乙 肝病毒表面抗原易转阴;(HBsAg+HBeAb)
• 乙型肝炎病人由HBsAg(+)转变成抗-HBe(+ ), 叫做血清转换。 • 抗-HBe(+)时,乙肝病毒在肝组织内的复制减少, 病毒复制活跃期转变成不活跃期,肝组织的炎症 也常由活动变成不活动,血中及肝组织内病毒颗 粒均减少,传染性也减少。
乙型肝炎e抗体

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 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意义
• 早期:抗HDV-IgM,与肝内HDVAg的表达和肝 脏炎症程度密切对应。
• 是HDV急性感染的最有价值的判断指标。 • 抗HDV-IgM持续阳性是HDV慢性活动性感染的可靠指标。
• 晚期:抗HDV-IgG
• 检测HDV RNA是诊断HDV感染最灵敏、最特异的 确诊性指标。HDVRNA检出阳性即可确诊HDV感 染,表示HDV复制活跃,具有传染性。
• 2)血清HCV-RNA是HCV存在的标志物。
HCV感染的自然病史
HCV感染的潜伏期平均大约30天(6~12周), 从血液制品感染病毒的潜伏期为20天左右。
90~95%的病例原发感染病程是无症状的。 急性丙肝预后良好,易转为慢性,慢性感染为无 症状,有30%患者可经一定时间(10~20年)发 展为肝硬化。 与HCV有关的肝硬化病人具有向肝细胞癌发展的 危险。
戊型肝炎病毒检测
•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属经 肠道传播的RNA病毒,颗粒直径27~38nm,具 有表面结构但不稳定。 • 戊型肝炎经粪-口传播,流行病学和传染病规律 类似于HAV,大多由于食用水污染造成暴发流行。
临床意义
IgG型戊肝抗体主要适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 研究HEV人群感染率、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等。 IgM型抗体用于HEV现症病例免疫诊断,并用于与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 e抗体阳性,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查出乙型肝炎病毒 DNA,表明病毒仍然存在。 •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e抗体出现阳性是病毒复制降 低并且传染减少的标志,这时病毒颗粒有可能已 经很少,但并不表示病毒已被消除了。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 核心抗原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 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 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 抗体。
临床意义
1)Anti-HCV是机体针对HCV产生的的特异性抗 体,针对基因编码蛋白产生,为非保护性抗体。
抗体分为IgG和IgM两类。
IgG型抗体一般在发病较长时间后才能检出,急性期 阳性率仅为50% IgM型抗体产生较早,急性期阳性率将近70%,恢复时 可转阴。检查此型抗体可提高急性丙肝的早期诊断率和判 定预后。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表示已感染乙肝病毒,并且病毒不断复制,有 很强的传染性,俗称“大三阳”; • 2.表示乙肝病毒仍在复制并仍具有传染性;如果 是从“大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逐渐趋 向停止,传染性不大;(HBsAg+HBcAb)
抗- HBcIgM及IgG的诊断意义
急性乙肝(第一次乙肝病毒感染):血清 中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 预后好,可彻底治愈
• 慢性携带者急性发病:抗-HBcIgG或抗HBc的水平较高,抗-HBcIgM较低或是稍高
• 易转为慢性肝炎
HBV DNA
•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蛋白质分子包裹着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形成了球形的病毒颗 粒。 • HBVDNA与核心抗原相结合,位于病毒颗粒内部。
• 肝炎病毒感染急性期即可测到很高的抗-HBc。
• 急性期过后,核心抗体水平仍保持一定高度,并 持续若干年。表面抗原已呈阴性的病人,还可查 出抗-HBc阳性。
• 单项抗-HBc阳性,难以确定病人是近期感染,还 是以前有过感染。
• 检测抗-HBcIgM和抗-HBcIgG可确定病人是近期 内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 • 核心抗体有两种成分:分别由不同的B淋巴细胞 产生。 • 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 • 免疫球蛋白G:抗-HBcIgG。
乙肝病毒电镜照片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常用检查乙肝的血清标志物
• • • • •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e抗原(HBeAg) 乙肝e抗体(HBeAb) 乙肝核心抗体(HBcAb) 在血中消长顺序通常为 HBsAg→HBeAg→HBcAb→HBeAb→HBsAb。
乙肝表面抗原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 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是 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 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 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
乙肝表面抗原
• 乙肝表面抗原位于病毒外层
• 病毒表面抗原的数量大大超过组装成完整病毒颗 粒所需的量,使得大量剩余的表面抗原分子聚集 成小的球形颗粒,单独存在于血循环中。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若在婴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往往不产生表面 抗体,而持续携带表面抗原,有时经过若干年后 出现抗-HBs,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就慢慢转阴了。 所以,如查出抗-HBs阳性结果,就表示不会再感 染乙型肝炎了。
乙型肝炎e抗原
• 一般通称e抗原,来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 核心抗原的亚成份。 •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 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 • 核心抗原在病人血清中查不到,仅在肝细胞中才 能查到。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表面抗体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 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把病毒清除掉, 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 为保护性抗体。
• 有了表面抗体,证明人已产生了免疫力。 • 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 肝炎表面抗体。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一般成人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发生急性乙型肝 炎,也可没有症状,绝大多数在3~6个月以后才 出现表面抗体。 • 检查出抗-HBs阳性,疾病即已逐渐恢复。血液里 表面抗体能维持很长时间,直到老年期抗体水平 才有所降低。
乙型肝炎e抗原
• 查出e抗原,其意义就等于查出核心抗原,表示病 毒复制活跃,并且传染性较强。 • 如果HBsAg(+),其意义与在血中存在病毒颗粒, 或在血中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或核心抗体IgM 相同。
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
• 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 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甲型肝炎病毒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是小核 糖核酸病毒科,属于嗜肝RNA病毒属,直径27~ 30nm,呈球形,无包膜,有蛋白外壳。它存在于 被感染人和动物的肝细胞、血浆、胆汁和粪便中。
粪-口传播是HA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染性极强, 目前我国人群感染率为70~80%。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 肝病毒科DNA病毒,又称Dane颗粒。
• HBV衣壳直径42nm,分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是乙 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可急性发病、持续带病 毒感染、症状不明显和迁延不预形成慢性肝炎等。 • 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的血液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危害性大于甲肝,少 数可导致肝硬化、肝癌。
• 不含核酸,既没有感染性,也不能复制和增殖。
乙肝表面抗原
•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 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 •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 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 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 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 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
• 11.表示未感染过乙肝病毒,无抵抗力。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为有包 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36~62nm。
复制所依赖的多聚酶缺乏校对功能,以及本身适 应环境的逃避宿主监视的作用,常常发生基因突 变。 • HCV感染在我国感染率约为5%左右,传染方式 主要经输血、注射感染,也可通过性接触和垂直 传播。急性病例易转为慢性,且发展成肝硬化的 比例较高,甚至癌变。
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HAV抗体,早期为IgM, 维持2个月左右,恢复后期出现IgG,可维持多年, 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临床意义
• 1、HAV-IgM型抗体是感染HAV后的早期抗体, 感染后1周即可产生,并在疾病急性期持续6周; 在症状出现前存在于血清中的HAV-RNA通常与 抗HAV-IgM的峰值相关,但持续时间短。它可 作为诊断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根据。
己型肝炎病毒检测
己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F Virus, HFV)为 双股DNA病毒,直径27~37nm,HFV是否与 HBV同属一个科,目前尚无定论。
2、HAV-IgG型抗体的产生稍晚于IgM型,一 般感染HAV3周后能在血中检出,2~5个月后到 达高峰,以后有所降低但长期存在高滴度IgG对诊 断HAV感染有参考和辅助价值,低滴度为既往感 染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