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学员措美学号: 200401054400073班级专业: 2005级级大专班法律专业指导导师:索朗多吉职务、职称副主任、助讲学区、站:中函分院那曲学区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那曲分院2008年4月10日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摘要]劳动法是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也是劳动者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国际、中国、资本主义)劳动法发展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劳动法是劳动者的保护法,具体的劳动者的就业权,报酬权、休息权、保险权的法律保护来开展文章,并提出劳动法的主要性。

[关键词]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一、劳动法的发展(一)、资本主义劳动法的发展劳动法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无产阶段为了追求自身的自下而上权利,自发的组织起来用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在发展生产力和维持自由竞争条件的需要下,资本主义劳动法经历了自由竞争阶段,垄断阶段,国家垄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中国社会主义劳动法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作为劳动者的保护法,不仅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各国无产阶级长期争取的8小时工作制的要求,而且还在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和卫生、职业培训等方面规定了一系列保护劳动者的措施,中国社会主义劳动法经历新中国成立前的新主义,建国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过程,以1990年至今是我国劳动立法发展比较成熟的时期。

(三)、国际劳动立法的发展在国际劳动立法运动的倡导和推动下,经过长期酝酿产生的。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及1946年成立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其组织活动都有各国成员国的政府,工会和雇主代表参加,所有代表都以平等的身份商议问题。

二、劳动法是劳动者的保护法劳动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具有其他法律部门不可取代的功能和重要性,并且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首先是劳动者的保护法,关于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劳动法偏重于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劳动者是权利位,用人单位是义务位。

劳动法对劳动者利益,以强行性规规定,只准提高而不准降低的最低标准,对用人单位方解除劳动关系实行严格限制,在劳动监察制度中,监察对象一般只限于或者主要是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的行为。

保护劳动者,历来是各国劳动法所奉行的主旨。

我国宪法对公民作为劳动者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作了许多原则性规定,容相当广泛,包括劳动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物质帮助权、企业管理等。

对劳动者的全面保护,无论是财产权益还是人身权益,无论是法定权益还是约定权益,无论其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哪个方面,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缔结以前,缔结以后或终止以后,都要置于劳动法的保护围之。

(一)工作和休息时间、休假在一定的自然时间,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是一种此长彼短,此短彼长的关系。

对劳动者来说,工作时间是支出劳动力的量化形式,休息时间是恢复和增强劳动力的必要时间,二者之间是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的关系。

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休息权,工作时间的长度和工作班的安排,不得损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必须保障劳动者休息的实现。

按照劳动规定,劳动者享有法定休息日,年休假、探亲权及其他假期。

(二)工资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动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三)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法体系,由众多的劳动保护法律规宪法的保护,劳动法典的保护,综合性基本法(法律),专门性基本法(法律或行政法规),单项规章(部门规章),劳动安全卫生标准。

(四)就业保障和职业培训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通过学徒培训、就业训练,技工学校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职工培训等形式,对劳动者就业进行保障。

(五)社会保险为了确保劳动者生存和劳动力再生,国家和社会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暂时中止劳动的劳动者,给予物质帮助,使其至少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三、劳动者就业的法律保护(一)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民族、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录用标准。

(二)劳动者选择职业的法律保护《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规定了劳动者的辞职权力。

(三)非法定情由不失去劳动机会的法律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没有法律规定的解除理由,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四、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法律保护劳动者依劳动法律关系,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及劳动力价值支付报酬,劳动者一方只要在用人单位的指挥下按照约定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劳动者就业有权要求按劳动取得报酬。

《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资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1)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2)休息日劳动者工作又不能按劳补修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3)休假日按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最低工资由法律所允许的若干种劳动报酬项目所组成,一般人要劳动者在法庭或约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各种劳动报酬项目,都应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

换言之,劳动报酬之外的收入,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的劳动报酬以及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超过正常劳动部分的劳动报酬,都不应纳入最低工资的围。

因此,国家明确规定,加班加点工资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以收劳动者保障,福利待遇,不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

工资支付保障,我国除了在《劳动法》中对工资支付保障作了原则性规定,还制定了《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必须遵循的规则;1、货币支付规则。

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和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2、直接支付规划。

用人单位应当将工资支付给职工本人,但是,职工本人因故不能领取工资时,可由其亲属或委托他人代领,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

3、全额支付规则,法定和约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项目和工资额,必须全部支付,不得克扣。

4、定期支付规划。

我国规定,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职工约定日期支付。

5、定地支付规则。

用人单位除特别约定或依报酬性质,习惯等其他情形另行确定外,必须以营业场所为工资支付地。

6、优先支付规则。

企业破产或依法清算时,职工应得工资必须作为优先受偿的债权。

7、紧急支付规则。

在职工因遇有紧急情况以致不能维持生活时,用人单位必须向该职工预支可得工资的相当部分。

特殊情况下,法定应当支付工资的情况:1、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视其提供了正常劳动而支付工资。

包括:依法行使选择权或被选择权;当选代表出席乡(镇),还以上政府党派、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召开的会议;出住人民法院证明人,陪审员;出席劳动模、先进工资者大会;《工会法》规定的不脱产工会基层委员会委员因工会活动占用生产或工作时间;其他依法参加的社会活动。

2、职工法定休息日和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规定标准支付工资。

3、非职工原因造成的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职工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的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若职工未提供正常劳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4、职工在调动工作期间,脱产学习期间,被错误羁押期间,错判服刑期间,用人单位支付工资。

5、职工被公派在国(境)外工作,学习期间,其国工资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支付。

6、职工加班加点,应当依法标准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非法扣除工资,只有在法定允许扣除工资的情况下,才可以扣除工资,在法定扣除工资的情况下,不得作允许扣除工资的规定,即使在法定允许扣除工资的情况下,每次扣除工资额不得超出法定限度。

五、劳动者休息的法律保护劳动法定休息时间,是指法定的劳动者关于履行劳动给付义务而自行支配的时间。

1、劳动者在休息时间免于履行劳动给付义务,即不必为用人单位以事劳动或工作;2、休息时间由劳动者自行支配,是劳动者实现休息权的必要保证;3、劳动者在休息时间的生活保障由用人单位提供;4、用人单位不得非法占用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如需依法占用,应当给予特别补偿。

根据我国现行立法规定,日最长工时为8小时,即劳动者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周最长时间为40小时,即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

1、在全国围应当普遍执行最底工时标准,除了具备法定特殊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实破法定最长工时的限制。

2、对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日或周最长工时,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劳动报酬;3、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按照法定日和周最长工时的要行休息办法而采用其他工时形式的,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且要履行法定审批手续;4、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约。

其平均日(周)工时应当与法定日(周)最长工时基本相同。

5、用人单位不遵守最底工时标准,延长工时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六、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的法律保护社会的保险围比较广泛,包括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劳动者。

作为社会保险之主干部分的国家基本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保险的项目,收费标准,待遇水平容,一般不由保险人和被保险人自主选择。

社会保险系统筹调剂的方法集中和使用资金,以解决劳动者由于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造成的生活困难,以帮助劳动者摆脱生活困难的目的,属于非营利性,公益性服务事业,缴纳保险费的多少不完全取决于风险发生的概率,享受保险待遇的水平不是完全取决于缴纳保险费多少而不是主要依据基本生活需要确定,国家对保险所需资金负有一定的支持责任。

社会保险费虽然主要由用人单位和政府直接负担,但来自社会总产品应当分配给劳动者的消费品,只不过在分配给劳动者工资时已被扣除下来预存而已。

社会保险就是将劳动者应得消费品的预存部分集中起来的保险形式分配给劳动者。

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关系是其他经济关系赖以运行的基础,劳动法通过对劳动关系,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调整,直接为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为劳动过程的实现确立组织规则和管理规则,为劳动力的再生产设定目标和措施,从而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