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 2016.03.23(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淡,本色自然,外表平易,纯色内涵,形式似散,▲,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环,万勿▲,切记颟顸。
我认为,这是很高的标准。
我最不赞成▲雕琢,生造一些极为不自然的词句,▲,自以为美。
A.经营惨淡率意刻意顾影自怜B.不枝不蔓率意刻意顾影自雄C.经营惨淡刻意率意顾影自雄D.不枝不蔓率意刻意顾影自怜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宜家公司称,经过认证和测试,其产品符合玩具适用的安全标准。
但是,在随后的调查中,公司发现了安全标准尚未涉及的标准。
B.中国医改进入深水区,在众多领域无往不利的“互联网+”能否如人所愿,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医疗市场的社会化,答案不言自明。
C.自首届全球环境峰会召开以来,缔结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尝试一直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分担责任这一问题的困扰。
D.今年七月Juno飞船将抵达木星,进入运行轨道后,飞船将以每分钟3次做自转,并确保所有的设备以每小时400次的频率指向木星。
3.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环佩空归月夜魂B.浅笔终留倩女魂C.冰雪招来露彻魂D.笛咽高亭断魂客4.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木构架建筑对屋顶的支承方式根本上不同于通常的西方三角形屋顶桁架,▲,屋顶的下凹曲面可使半筒形屋瓦严密结合,从而防止雨水渗漏。
①木构架由柱和梁组成。
②梁有几层,其长度由下而上逐层递减。
③与此相反,中国的框架则有明显的灵活性。
之。
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
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
(非徒不能也,虽罪施,於民可也。
今世皆称简公、哀公为贤,称子产、孔子为能。
此二君者,达乎任人也。
)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夫开善岂易哉!魏攻中山,乐羊将。
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
文侯知之,命主书曰:“群臣宾客所献书者,操以进之。
”主书举两箧以进。
令将军视之,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
将军还走,北面再拜曰:“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当此时也,论士殆之日几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箧哉?一寸而亡矣。
文侯,贤主也,而犹若此,又况於中主邪?魏襄王与群臣饮,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
史起兴而对曰:“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
”王曰:“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
”史起对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勿知用,是其愚也。
知而弗言,是不忠也。
愚与不忠,不可效也。
”魏王无以应之。
明日,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史起对曰:“可。
”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
”王曰:“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
”史起敬诺,言之於王曰:“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
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王曰:“诺。
”使之为邺令。
史起因往为之。
邺民大怨,欲藉史起。
史起不敢出而避之。
王乃使他人遂为之。
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
决漳水,灌邺旁。
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使民知可与不可,则无所用矣。
贤主忠臣,不能导愚教陋,则名不冠后、实不及世矣。
史起非不知化也,以忠于主也。
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
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有删节)6.对下列句了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赋:征税B. 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难:责难C. 史起兴而对曰兴:高兴 D. 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遂:完成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①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②愚与不忠,不可效也③主书举量筐以进④魏氏之行田野以百亩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8分)(1)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3分)译句:▲(2)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
(3分)译句:▲(3)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3分).译句:▲9.作者感慨“夫开善岂易哉”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10分)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題,林中遇险记[法国]保尔·考里尔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
传说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最不受欢迎的恐怕要首推法国人,许多法国男女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
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
同行的是个小伙子,自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
山路崎岖,马行艰难,小伙子走在前面。
在一个岔路口上,他领着我转向一条小路,说那是一条捷径,路也好走些,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很快就迷了路,我真后悔让一个刚刚二十岁的愣头青带路。
我们在森林里左奔右突了一整天,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身在何方,就越搞不清楚何去何从。
天色已晚,我们竟意外地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户人家,我们决定停下来,胆战心惊地向那幢房子走去(我们做了个怎样的选择?)。
进了屋,只见一大家子人正围着桌子吃饭,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
我那同行的小朋友欣然入座,坐下以后就没心没肺地大吃大喝起来。
我却做不到,我观察着屋里的一张张面孔,心里猜度着主人究竟是些什么人。
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与寻常的乡下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屋里的陈设却露了馅:各种形状、各种类型的刀枪就挂在墙上,少说也有十二件,有些男人的皮带上还别着手枪和匕首!我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却还是露出了恐慌的神色。
他们索性不理睬我,看来,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
而我的那位年轻朋友却毫无知觉,他轻松自在地跟他们有说有笑。
接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开始自报家门,还暴露了我们的来历和去向。
他解释说,我们在林子里迷了路,没人知道我们的下落。
他还说,要是这家人明天把我们带出森林的话,他会很高兴用钱来酬谢他们的。
亲爱的读者,请你想象一下!我们迷了路,又只有两个人,却坐在最可怕的敌人中间,而且世上还不会有人搭救我们!更可怕的是,我的朋友又说起他的手提箱里有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才行!唉,年轻人哪!经他这么煞有介事地一渲染,这家人不认为里面有黄金才怪呢,其实里面装的无非是他女朋友的信而已。
吃完了饭,主人把我们领到放床的地方休息。
他们住在楼下的一个房间,我们就住在吃饭的那个房间。
床摆放在储藏东西的地方,床离地有四米高,所以上床必须爬梯子。
床的四周立着长长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足够他们吃一个冬天的。
我的朋友立刻上了床,把手提箱往头下一枕,倒头便睡。
我可不敢睡,我要熬上一夜,小心提防。
谁料竟一夜无事。
天将破晓时,我以为平安无事了,却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的男主人跟妻子的说话声,我迅速把耳朵贴在贯通楼上楼下的烟囱上,听清了他们的对话内容。
丈夫说,“行,行,可是,两个都杀吗?”妻子答,“对,都杀了。
”接下来他们说的话,我就听不清楚了。
我怎么跟你描绘我当时的样子呢?我只记得四肢冰冷,吓得连气都透不过来。
我们只有两个人,还手无寸铁,怎么能斗得过六个持刀带枪的呢?此外,我的朋友还在酣睡,叫醒他吗?又怕弄出声响。
越窗逃跑吗?我心中暗想,跳倒是可以跳出去的,可窗下有两条大狗在虎视眈眈哩。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楼梯上已经有了动静。
从门缝望去,只见男主人一手提灯,一手手执长刀,他的妻子跟在后面。
在门被推开之前,我闪到了门后。
两人上了楼,男主人走到床前,把刀在两齿之间咬着,就开始爬梯子,爬上去以后,他低头看了看我那位正在酣睡的朋友,右手举起了刀,啊……左手从架子上取下一条猪腿,割了一大块,然后然后跟着妻子下了楼。
门又关上了,灯光也没有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还没有完全醒过味来。
天亮以后,他们全家人都来叫我们起床,他们在我们面前摆上了一桌丰盛的早餐,一顿美味佳肴!我们快吃完时,女主人又端进来一个盘子,盘子上盛着两只熟鸡,“我们刚刚煮好的,给你们,一只现在吃,一只带着路上吃。
”(张白桦译)12.简要概括主人公所遇到的“险”?(4分)答:▲13.第六段刻画了“我”什么样的心理?有何作用?(6分)答:▲14.小说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分)答:▲15.请结合全文,探究年轻人这一角色的作用。
(6分)答:▲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题壁王了一题壁不知始于何时,相传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可见汉朝的人就有了弄脏公共场所的习惯,又唐朝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
这故事就是后世所谓的“雁塔题名”。
司马相如和韦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羡慕富贵:一个是未富贵二先夸口,一个是初富贵二便忘形。
说得好听些,就是雅人深致;若从坏里说,这简直使无聊,令人作三日呕。
题壁也许纯然为的是留一个纪念吧,“某年月日某人到此一游”,这简单的几个字未必就是想出风头。
但是,为什么不写在你的日记册上呢?假如你有一个照相机,还可以把盛地拍一个照,然后记上你来游的年月日,何苦弄脏了公共场所?你这是为人呢,还是为己?若说是为人,人家根本不认识你这个无名小卒,非但不能流芳千古,而且不足以遗臭万年;若说是为己,你何时重游还在不可知之数,甚至老死永不重游,你留几个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关于这个,往浅里说,你是像小学生用粉笔乱画墙壁,显得你没有好好受过教育;往深里说,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风景,恨不得据为己有,公家的地方是不出卖的,就是卖你也买不起,你怀着阿Q的念头把公家的地方加上了你私人的记号。
至于人家是否因此感觉“杀风景”,你可管不着,题壁完全象征了咱们中国人一种有我无人的心理。
有些人不甘心于只题一个名,他们还要题诗。
这自然更胜一筹。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风趣啊!可惜的是他们的诗多数是颇欠推敲,或者说是只敲而不推,因为他们吟诗有如擂鼓,“不通”“不通”又“不通”!胜地何辜,受此污辱!他们太不自量了。
他们没有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而搁笔,倒反是人人自比李杜,人人都要题诗在上头!未辩四声,遑论八病!只合矜夸荆室,床上吟诗;何须唐突山灵,墙头放屁!那些不喜欢文学的人,熟视无睹,倒也罢了。
最苦的是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人,看见了字闭不了眼睛,总不免一看,看了之后,把水色山光的满怀乐趣都糟蹋了!寄语现代的司马相如和韦肇们,做做好事吧,莫再佛头着粪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