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溯本新译》导言一、正确认识《鬼谷子》一书性质和作用《鬼谷子》讲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但仍重视合道,认为“逆之者,虽成必败”、“虽盛必衰”。
因苏秦、张仪大展纵横之术,人们对其权诈之术心怀惊惧,对《鬼谷子》一书中的策略权谋之术也多从权变诡诈上理解,对《鬼谷子》一书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去理解;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不希望臣民拥有能驾驭统治者的能力,而是推崇有利于其统治的儒家的仁义道德,并且对儒家的经义也从脱离本义的片面化的含义上理解,与《鬼谷子》对比而进行否定。
故除历代少数著名的兵法家多有研习外,《鬼谷子》一度被排斥、压制,使这部人类大智慧的瑰宝堙隐不出。
《鬼谷子》既高深又精妙。
高深是因为它站在天地变化的宏观高度,遵循客观规律;精妙,是因为它从非常细微的角度观察事物、探测人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事物的特性,提出非常明确、具体的应对方法。
二、《鬼谷子》简介及本书的编写结构《鬼谷子》的作者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一说卫国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
另传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
其所著《鬼谷子》和《本经阴符》皆为人生大智慧的瑰宝。
《鬼谷子》本有十四策,捭阖、反应、内楗、抵巇、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转丸(佚)、却乱(佚)。
其中第十三转丸、十四篇却乱已失传。
现存十二策。
有人将第九篇权篇放在第十转丸中作为第十三篇。
笔者把它分为三部分:(一)合外策合,是合一;外,指他人。
就是通过一行列手段,沟通他人内心,达到与他人统一、联合、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包括:行止生灭术------捭阖;掌握人心术------反应;沟通心意术------内楗;攻人弱点术------抵巇;投人所好术------飞箝;以反求合术------忤合。
这些都是如何让别人接受自己观点,实现自己说服他人的目的的。
(二)实内策实,充实;内,自己。
这里指提高自己谋略和辩说能力与效果,充实自己的实力的策略。
包括:探测情况术------揣篇;判断人心术------摩篇;选择谋略术------权篇;谋划应对术------谋篇;解疑决断术------决篇。
这些都是可以让自己的谋略、辩说更合理有据,方法更恰当,效果更好的计策。
故归为实内策。
(三)驭世策驭,驾驭。
指由自己随心所欲的解决世间所遇到的问题。
包括:把握要领术------符言;转和化吉术------转丸;避害驱凶术-------却乱。
《鬼谷子》原书中转丸和却乱已经佚失。
现无原文。
笔者早期曾欲写一个“逢凶化吉术”的应变之策,正合《鬼谷子》佚失的转丸、却乱二章,后忙于事务搁置。
译完本书,拟以《鬼谷子》一书的行文结构和语言特点及思维体系,补写此二章。
当然,这就已经不是对《鬼谷子》的译文了。
但可补一下这两方面策略方式的空缺。
《本经阴符七术》阐述养神蓄锐之道。
共有七术:指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
笔者将其也分为两部分:(一)强心策:指增强自己的精神、意志,凝练心志的方法。
包括:聚气强神术-------盛神法五龙;定欲炼志术-------养志法灵龟;静心固意术------实意法腾蛇。
这三章都是增加自己的精神意识的。
(二)制人策这部分是指利用自己强盛的内在精神力量,而消弱或控制他人。
包括:威压屈敌术------分威法伏熊;毁人志意术------散势法鸷鸟;转人思想术------转圆法猛兽;打击信心术-------损兑法灵蓍。
三、避免学习、理解《鬼谷子》的误区许多人读鬼谷子存在一些误区。
有的人想通过学习《鬼谷子》的奇策妙计,走捷径快速、简易地办成事情;有的人想通过学习鬼谷子得到奇异的力量。
但却忽略了掌握客观规律和观察判断事物及人的心理,都是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更要有高超的思想境界及宽大的胸怀。
笔者之前曾看到过一些译文,许多地方不但字意不通,前后说法无关连,解释的意思常常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是相反的,更不要说紧扣每一篇章的主题理解。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
有些研究古哲学的人,只从古代辩证关系的终极意义的角度理解有些词语,如道、阴、阳等;有些对古代的文字含义是熟悉的,却不熟悉政治、经济、兵法、心理学和辩论知识;有些对文字含义的演变不熟悉,用现在的字意解释《鬼谷子》;甚至有些人只是串字,把前后的文字按现在的意思串起来,说不通了就搬用其他书籍里面相同的字的用法去联系、解释,或按普通人的生活常理去推想;甚至用探讨人生终极意义的道家、佛家的辩证观点去解释鬼谷子直接解决眼前事物的应对之策。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许多人觉得《鬼谷子》看不懂,使《鬼谷子》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四、本书的编写特点及正确学习、理解鬼谷子的方法针对以前所见译文存在的问题,本书在编写中采用了新的方式。
首先对每一个字都进行考究,任何一个字的字义都有出处,并且都跟全句的意思吻合、一致;其次对字义的解释,跟前后文的意思连贯一致;第三对词句的解释跟该章节的主题、论述目的相符;第四在每章翻译前,用现代语标注出相对应的计策的类型,并以【题解】对计策的要义做简要说明。
然后对重点和难解词句作【解析和注释】;最后才系统翻译,并对分段翻译的章节,逐段写出段意。
这样使人对每一篇文章有个贯通的理解,力图追溯出《鬼谷子》一书的本义。
故命名为《<鬼谷子>溯本新译》。
学习和理解鬼谷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理解《鬼谷子》,要怀天心。
即怀天下之心。
一个没有胸怀天下的人,是很难从天下安危的角度去想问题,去观察天下变化,分析和解决天下问题的,也就不能判断社会形势及变化,不能推断别人的行为和思想。
(二)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
鬼谷子一书特别重视“道”,即把握客观规律。
在第一篇就说:“捭阖者,道之大化”,还说“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摩篇更是说:“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在持枢中更说明,“人君亦有天枢”,“逆之,虽盛必衰”。
还说“此天道也,人君之大纲也”。
不把握事物的规律,就无法推理判断,更不可能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
(三)要善于观察,经常分析判断各种事物。
没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就无法揣情,也无法摩意,更谈不上应用其他谋略计策。
早些年,有一位长辈曾向我问过如何增强知识的问题,我曾回答:“观四方之变可得万物之理,取万物之长能夺天地之灵”。
鬼谷子一书中说:“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 ,也讲了这个道理。
(四)理解词句要跟探索人生价值和辩证观点道家、佛家的解释区分开来。
任何词语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不同价值体系的书籍中,意义是不同的。
绝不能用其他体系的经典书籍中出现过的相同字的含义去放在《鬼谷子》中硬套。
如:化,在道家多指大造化:在注重教育的儒家多指教化;而在强调事物变化,力图改变事物的纵横家,即《鬼谷子》中常是指变化。
具体意思应根据前、后文及该篇文章论述的目的确定,不能从原来熟悉的文章中搬来套用。
再如“捭阖”中讲阴阳关系的一段话,道家讲的阴阳是从终极意义的辩证关系上讲的,而鬼谷子是从运用捭阖之术的角度讲具体的策略,所以要从运用捭阖之术方式上去具体解释那些内容。
比如:“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
”应该解释为:“以“阳”类公开做事的,当对方有反应时就要采取进一步行动;而以“阴”类方式做事,遇到不能继续向前推进的阻止事由出现,就应采取遮掩意图、消除暴露痕迹或退回等方式隐藏起来。
以“阳”类行事,行动起来意图、形迹直接显露出来;以“阴”方式行事,需要隐蔽而收敛遮藏意图、痕迹。
当以“阴”运作时隐藏的迹象、行为暴露显现而“阳”性出现时,“阴”性的计划就无法再进行而须终止。
“阴”性的手段,用得太过到了极点就会反而暴露出来成为阳。
”而不能只从阴、阳的辩证关系上讲。
(五)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不能按现在的意思套用,意思不通就乱去联想,甚至违背常理。
如“阴阳相和”,和,本是相应的意思。
说的是阴阳是相对应的,这就很明确。
但许多人按现在的意思硬要从二者相调和上去解释,只能从终极意义的矛盾的对立面互相转化、互相渗透上去解释。
这在哲学意义上还勉强可以说。
但《鬼谷子》很重视把握不同属性,如果对相反的两个属性从统一的角度上去讲,就失去了区别属性类别的意义,背离了论述的目的。
再如:“从之者乘之”,许多人解释为:“追随(或跟从)一个人,然后就找机会偷袭。
”如果追随一个人就乘机偷袭,那还如何跟人合作?这就是按字的现代意思乱套,违背了常理,没有根据文章的整体意思理解。
实际上,“乘”本是画的一个人爬上树的会意词,意思是登高、提升。
所以,这句的意思是追随一个人就是想办法抬高他,提升他。
这样解释才符合鬼谷子用计策的思维方式,也才符合整体的意思。
(六)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生活的水平和能力。
不同的人认识事物的水平本身就有差别,所以从自己现有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事物,如“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许多人翻译为:别人说话,是活动;自己沉默,是静止。
这就只是从最表象的属性上去解释。
而鬼谷子不可能去给人讲这么浅显的道理。
所以应结合上下文的用意上去理解,该文是要判断人的内心,所以,应该译为:别人对自己说话,是为了打动自己;自己保持沉默,是要平静(不能轻易显露内心)。
另如:“貌者不美又不恶,至情相托焉”许多人翻译为看上去不漂亮又不太丑,这样的人最可靠就可以托付终身。
这是想着如何谈恋爱的人容易出现的想法。
而《鬼谷子》教人计谋,怎么会说到谈感情上去呢。
所以,要注意貌字后面还有个“者”字,不是直接说相貌美不美,而应结合上下文应该理解为:“貌,是外貌,外部模样、表现;美,赞美,欣赏,喜欢;恶,厌恶;至情,是极为隐秘的内情,并不是指极深厚的感情。
这句是说:从外部样子上看不出他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将涉及极为隐秘的内情的事托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