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

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展状况)红军的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使国民党反对派惊恐不安;通过材料二了解蒋介石对待红军的态度;材料三了解红军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教师: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那么,咱们先了解一下前四次反“围剿”。

(展示红军五次反“围剿”表格)
教师引导:请学生一起阅读教材81页《相关史事》,提问:1.第五次反“围剿”的背景?
2.领导人是谁?
3.此次战略战术如何?
4.“御敌于国门之外”中“国门”是指?
5.结果?
6.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学生:依次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以上的讲述,谁能概括长征的原因,导入下一目内容。

第二篇章:长征的经过(体验长征之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学生: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教师:学生同桌之间讨论红军面临的危极局面,你支持谁?
教师: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

(展示视频《遵义会议》)
学生:(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教师: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教师:遵义会议以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教师: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展示示意图)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1.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2.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 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教师: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

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教师: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播放视
频,结合教材,标记重要知识)
教师:根据《中国工农根据长征路线示意图》,哪位同学来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学生: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分别是什么?学生:两次;吴起镇会师和会宁会师。

教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它有何历史意义?(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大主力军在甘肃的会宁胜利会师。

意义:学生集体回答。


第三篇章:长征的意义(感悟长征之魂)
教师:请学生一起朗读教材84页材料研读,引导学生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学生:一起朗读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师:如此艰苦的漫漫征途,无数危急关头的生死考验,红军战士究竟是凭借着一种什么精神,才创造了如此伟大的革命奇迹?分组讨论,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

学生: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完成了长征壮举。

而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长征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传承。

它引领着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三)应用迁移,拓展升华
活动一:历史与生活——假如今后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怎么办?今天我们共同感受的长征精神对你有帮助吗?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发扬长征精神?请谈谈你的想法。

活动二:拓展升华——1、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经理,为满足旅客要求,要设计一条长征路线,你该如何设计?重点突出哪几个景点?
2、红军长征的“红色之旅”也是“绿色之旅”请向游客提出两点旅游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我们知道了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我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