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渎职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不尽职责侵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一类犯罪。
渎职犯罪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其危害的严重性逐渐地增大。
妨害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
为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国家机关法定职能正常运转,必须对此类犯罪进行最大限度的预防。
笔者仅就渎职犯罪的特点及预防谈几点看法。
一、渎职犯罪的特点
渎职犯罪的主体是特殊的主体,即国家机关人员。
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背国家机关的活动,必然会使国家机关的正常职能遭到破坏,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具体说来,渎职犯罪有以下两种特点:
第一、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而导致的犯罪。
其特点是: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国家机关而且是掌有一定权力的工作人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严格遵守职权权限,不正确履行职责,其后果给国家集体和人民造成惨重的不可挽回的利益损害。
第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
这类犯罪的特点:多数
是司法工作人员,他们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收爱当事人的贿赂,使无辜的人受到法律追究,使有罪的人却逍遥法外,不能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了司法人员的形象,亵渎了法律的尊严。
二、渎职犯罪的预防
为保障国家机关法定职能正常运转,必须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渎职犯罪的发生。
笔者认为,做好预防是减少渎职犯罪的主要途径,具体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自我控制,是预防渎职犯罪的基础。
加强自制对预防和减少犯罪至关重要,从司法实践看,渎职犯罪之所以呈上升的趋势,原因是:单位领导的严重官僚主义,对自已的工作极端不负责任,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尤其是一些掌握实权的人物,不能自制,不按规章制度行使职权,以致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资本。
因此,“就一个人而言,最重要最大的胜利就是征服自己,而最可耻的莫过于被自己的私欲征服。
”
(二)加强法制宣传,是预防渎职犯罪的关键。
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渎职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渎职犯罪的主体虽然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他们中有一部分既不懂得依法办事,也不懂得依靠法律保护自己所分管的事业,在处理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中,不是依靠法律程序来
解决,而是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违法的甚至是犯罪的手段,结果导致犯罪。
有的领导干部虽然懂法,但不善于运用法律管理各项事务,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的执法人员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认真,带着很大的随意性,更有甚者以权谋私,徇私枉法。
从社会主义法律本质上讲,法律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要减少和预防渎职犯罪,必须加强法制宣传,使各级领导提高法律意识和思想觉悟,增强法制观念;使其懂得自己的权力。
(三)加强社会监督,是预防渎职犯罪的保障。
社会监督是现代化社会实现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我国改革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减少和预防渎职犯罪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保证。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指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这段精辟的论述为预防减少渎职犯罪要强化社会监督提供了可信的理论依据。
强化社会监督功能,需要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离开社会、离开了群众,监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一切有责任感的公民,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渎职行为,都要及时行使自己的监督,尤其是要通过最便捷的舆论渠道加以抨击和制止犯罪,使渎职犯罪没有生存的土壤。
完善强化社会监督,除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外,也需要各
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笔者认为,只要是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服务的,只要是有利于预防减少渎职犯罪的,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就应该坚决予以支持。
只有加强社会监督和完善制约机制,加大对渎职犯罪的惩罚力度,并对渎职犯罪的打击不姑息造就,不心慈手软,才能真正把那些影呼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渎职犯罪的势头刹下去。
作者单位:XX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