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文学及其三大母题

儿童文学及其三大母题


内容的一部分,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具有客观性和概括性的内
容,只有经过作者的处理,它才具有褒贬的意义,演变为形形色色的主题。

“爱的母题”是儿童文学母题的一个分类,另外两个是“顽童的母题”和
“自然的母题”。
• (二)母爱的母题:
• “母爱的母题”是“爱的母题”的一个分类,另一个分类的“父爱的母 题”。
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就和树约好,明年再到这儿来唱歌给树听。可是到了第二年 春天,树不见了,只剩下了树桩。树桩告诉小鸟,伐木人将树锯倒,拉到山谷去了。 小鸟追到山谷里,工厂的大门告诉它,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 掉了。作品的结尾是很让人伤情和沉思的: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灯旁, 坐着一个小孩儿。鸟儿问女孩儿:“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个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在作者淡淡的笔墨里,透露 出一种多么深邃严峻的无奈!仅仅一年之隔,树没有了,树所锯成的小木条条也没 有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最后,小鸟只好朝着与树有着间接关系的 灯火唱了一遍去年的歌。
事——或昔日寓含道德教训的故事》。
初版的《鹅妈妈的故事》包括八篇童
话,它们是:《睡美人》、《小红
帽》、《穿靴子的猫》、《取水姑娘
和仙女的故事》(又译《冰心》或
《陶罐和银瓶》)、《灰姑娘和水晶
鞋》、《一簇发里凯》(又译《生角
的吕盖》)、《小拇指》、《蓝胡
子》。

那么,早期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出来其内涵意义何在?故事所渗透的是

(1)母爱的母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慈母的心境与语境。
慈母心境和语境的体现
首先,这些采自民间的童话故事,大多没有教育目的,没有微言大义;读来如行云流水, 有信口开河之妙,随意性、即兴性较强。
第二,这些童话故事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所谈的都是母亲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处处渗透 着母亲特有的关切。
第三,这些故事的情节比较曲折,但并不过于惨烈和刺激,而最后一般总是以大团圆” 作结。
(二)广义和现代学科视域下的儿童文学概念
儿童文学作品
“自发”的儿童文学作品 单篇作品
“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 •童 •文 •学
儿童文学样式
童诗、童话、散文、小说、寓言、戏曲、戏剧、影视、 幼儿文学、科学文艺等所有的文学样式都可以在儿童文 学中有对应的作品
儿童文学学科
儿童文学原理、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评论、 儿童文学文献与史料
二、父爱型母题
(一)“父爱的母题”的含义:
首先“正名”。——既然“父爱型”指的是那些通常认为具有比较饱满的教育价 值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什么不干脆称之为“教育型”,而要用现在这样的命名呢?
因为“教育”不可能成为某一种文学的本质特征。儿童文学也是文学,它在本质
上是审美的。审美是一种情感的活动;爱也是一种情感,它可以转化为审美。教育从
(二)“母爱型”与“父爱型”的比较
用两篇具体作品来作比较,那就是贝洛的《一簇发里凯》(通译《生角的
吕盖》)与美国作家约翰·斯坦培克的《礼物》。

两则故事的构成方式差不多是一样的:难题——预言——盼望——准
备——危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危机的解决上。

“母爱型”的解决方式往往是虚幻的,随意的。所谓“虚幻”,就是不按

2.父爱的母题

与母爱型母题的比较
• 四、儿童与成人在阅读接受上的差异
一、儿童文学丰富的概念内涵
• (一)历史上的儿童文学概念
• 从狭义上来说:儿童文学就是儿童故事读本。 • 在西方,“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的概念从 18世
纪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 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三种主要的儿童文学概念: • “儿童本位的文学”(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儿童诞生之初) • “教育儿童的文学”(30年代直至80年代) • “适应儿童的心理和趣味的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规规矩矩的。
传统的作品中作为“正面人物”的长辈的分寸感,在这里早被打破了。我们 再看另一段对话,这是姥姥刚给孩子洗完澡后说的,大概她洗得太累了
——“女巫为什么要那么大的鼻孔呢?”我问道。 “为了嗅气味呀,”我姥姥说。“真实的女巫有最厉害的嗅觉能力。……” “她嗅不出我来,”我说。“我刚刚洗了澡。” “噢,她能把你嗅出来,越干净女巫嗅起来气味越大。”……她说,“主要 点在这里。如果你一个星期不洗澡,皮肤上全是脏,臭气波显然就不那么强烈了。” “那我再也不洗澡。”我说。 “只要少洗点就行,”我姥姥说。“对于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个月洗一次就 够了。”…… “我不会发出臭气波吧?”我说。“此时此刻,我并不发出臭气波吧?” “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姥姥说。“对我来说你只发出草莓和奶油的香气。 但对女巫来说你的气味可糟透了。” “会嗅出我什么气味呢?”我问道。 “狗屎气味,”我姥姥说。 我头都晕了。我愣住了。“狗屎!”我叫道。“我会发出狗屎气味!我不相 信!我不能相信!” “不仅如此,”我姥姥口里带点刺地说,“对女巫来说,你的气味是新鲜狗 屎的气味。” “简直不可能!”我叫道。“我知道我的气味不可能是狗屎气味,不管是陈 狗屎还是新鲜狗屎!”
第四,在结构上,往往采用反复回旋的方式,整个篇幅也比较短小。 第五,这些作品的语言,往往体现着母亲的慈祥与安详;同样也有适度的幽默与夸张, 这是被发自内心的喜爱所激发起来的玩笑心态,它十分合乎儿童的渴求游戏的心理。
(2)母爱型作品的现代形态

近代的生活不可能再像古代那么单纯,近代
的父母和作家们不得不注重儿童文学的实用价值。
儿童文学及其“爱的母题”
主讲:王 鹏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框架
• 一、儿童文学丰富的概念内涵
• 二、儿童文学前史——以夏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或昔日蕴含 道德寓意的故事》为例
• 三、爱的母题
• (一)“母题”:概念
慈母的心境与语境
• (二)分类:1.母爱的母题

母爱型的现代形态


意义内涵
受到爱的无奈,感受到人生并不由于爱的存在而
变得轻松(这却是古代民间的作品所缺乏的)。
例:安徒生《坚定的锡兵》

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坚定的
锡兵》里,则隐含着安徒生自己的恋情。
玩具锡兵恋上了另一个玩具——娇小的
舞蹈家,但高傲的舞蹈家没有任何表示。
倒霉的锡兵因为他的爱而受到了小妖精
的妒恨,并因此受尽磨难。他掉进了漆
• “说下去吧,姥姥,”我说。
• “你对我说是五个。最后一个怎么样了?”
• “你想吸一口我的雪茄吗?”她说。
• “我只有七岁,姥姥。”
• “我不管你几岁,”她说。
• “抽雪茄不会得感冒。”
• “第五个怎么啦,姥姥?”
• “第五个,”她像嚼好吃的笋那样嚼着雪茄头……

姥姥大概是在随编随说,一时编不下去了,竟打岔请孩子抽烟,倒是孩子显得

现代的“母爱型”作品,不只是以一种“甜
蜜的声音”,作出充满母性的爱心的传达,而是
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作这种爱的传达。
但它又不同于“父爱型”作品,它仍然不包含明
确的教育目的,它运用的是一种更感性、更自然、
更淡泊、更随意,因而也更审美化的方式。它让
孩子不仅感受到爱的迷人与伟大之处(这是过去
的“母爱型”作品所具备的),同时也让他们感

拿这个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三兄弟》相比(三个儿子分遗产,老三分
得最少,但他最勤劳,所以几年后老三家境最好而老大老二上门求乞于老三)就
会发现:中国民间故事常常是从勤俭或其他道德概念出发的,故事内部理性的环
节扣得很紧; 可以看出,这篇《穿靴子的猫》,并非从某一理性的道德的概念
出发,逻辑的环扣得并不紧,想从其中顺理成章地抽取出某种道德教训来,其实
儿童的概念和成人相对,广义上说是0-18岁的未成年人,狭义上说是6-12岁在 校学生。根据年龄阶段科划分为:婴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 在儿童文学界,研究着更多的关注童年文学作品。
二、儿童文学前史
• 世界儿童文学创作开端

法国作家夏尔·贝洛(又译佩罗)
于1697年出版的那本《鹅妈妈的故
文》、《增广贤文》、《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单是为女孩准备的,就有《女儿
经》、《女论语》、《女诫》、《女训约言》、《闺苑》、《女小儿语》等十几种。 书中的内容,当然都是关于封建道德的教育训诫。与西方不同的是,西方将训诫的内
容改编成供儿童自己阅读的小册子,中国则几乎千篇一律都是“课本”,是必须在父
母或塾师的训导监督下读熟并背诵的。这些压抑儿童思想情感及自由天性的书籍,自 然更不是儿童文学。

有得端来哈哈笑。

无得端来嘴唇翘。

注云:“使小孩知道接待宾客,须
要十分周到。”

鹞儿放得高,

回去吃年糕。

鹞儿放得低,

回去叫爹爹。

注云:“这首歌谣,大约是鼓励儿
童竞争心。”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吱吱,

叫奶奶,

抱下来。

注云:“将老鼠作比,意思要儆戒
小儿不可爬得很高。”
整体上看却不是一种情感。
只有教育而没有爱的作品,决不是儿童文学作品。
在贝洛童话诞生之前,西方就十分流行这种专供儿童阅读的纯教育性的作品。它们往
往是宗教教育读物(也许这些读物中也有“爱”,但那是神圣的上帝之爱,而不是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