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1009-4202(2011)07-000-02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伴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金融体系中潜在的风险隐患将进一步显露出来,再加之不断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而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将其化解掉,最终将演变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于此,加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预警体系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含义,分析了我国现有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游资监管
一、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含义
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指在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信息指示体系。
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要在寻找金融标的自身和目标金融风险或最后危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发现和警示金融机构在一般情况中的防错纠错的一种“试错”机制,同时在防范各种风险显现基础上做到对风险有效管理和控制。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建立拥有健全的防范体系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保障体系。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则是提前防范和及时化
解金融风险强有力的后盾。
二、我国现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状况。
而我国由于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加之金融风险预警问题的提出历史并不长,使得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风险配置机制不健全,风险配置格局失衡;组织机构不健全,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风险预警的基础工作难以开展;预警机制协调主体不明,作用有限;金融风险预警信息不够细致准确,反映不够灵敏;缺乏对资本流动的有效控制手段等等。
这些问题使得金融主体无法通过承担风险实现预期效用最大化,内生风险的制造者不承担风险导致的损失,同时预警机制的建立涉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财政部、物价局、统计局等部门,但是缺乏一个将这些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机构。
由于职能的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各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
使得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开展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也就谈不上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早期系统地预警了。
至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等分类金融风险预警体统,至今也大多围绕指标筛选、预警系数界定等方面在进行研讨,未能深入分析实现金融风险预警体统功能的基本条件。
由于职能的不同,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等机构之间协调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增
加了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的交流、相关指标数据的收集、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难度。
就目前来说,由于我国各金融主管部门应对金融风险的前期准备不足,只有在金融风险发生时,才会想到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这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预警机制的建设来说是捉襟见肘的。
三、加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数据采集体系以及研究和开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
金融主管部门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严格的指标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采集渠道,以保证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风险预警模型,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和健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工作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处理金融风险工作事宜,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应成立由货币信贷部门牵头,各主要科室为成员的金融风险预警工作小组,定期召开金融风险分析会议。
并与政府、金融机构、银监办建立信息交流报送制度、风险识别、预警处置制度,及时掌握金融运行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及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做到金融风险可测、可控。
建立严格、完善的风险监测报表上报制度和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根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
过监测微观金融指标变动情况,分析金融业存在的风险。
通过监测社会人文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区域内社会信用状况。
综合以上三类指标的监测与分析,结合区域风险特点,确定系统性风险的级别,然后据此进行分类采取相应措施处置。
(三)加强国民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国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自觉性
金融市场充满了各种风险,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市场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兴市场,各种交易制度、交易程序还极不规范,市场价格经常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投机性强。
因此加强风险教育培训,培养理性投资行为,减少投资风险,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和增强投资者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承受能力。
(四)加强对游资的监管,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体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体统而存在,但是,游资的泛滥容易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
例如,游资的进出会造成汇率波动,如果人境资本不能被经济体系吸收、则会转化为外汇储备,迫使国家扩大基础货币发行量,诱发通货膨胀。
同样,虚拟经济体系中的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防止大量投机资金通过各种地下渠道进入我国,冲击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资金尤其是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盲目进入股市和楼市,防止形成泡沫经济。
(五)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预警复位机制
尽快完善与风险处置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对合并、重组关闭的金融机构制定减免法律诉讼费、财产过户费及税收优惠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
对亏损较为严重、流动性非常差的金融机构,由中央银行暂时接管,通过注入资金、内部整顿,使内部问题解决后再令其重新开业。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的快速预警复位机制。
(六)加强金融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
为了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相关活动,使自己的利益在这些组织的规章和国际金融秩序中得到承认和保护。
就我国而言,要加强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和机构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和对话机制,加强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流,关注国际投机资本的动向,监控任务必须落实到具体机构和组织。
密切关注和跟踪观察世界各国正在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科学评估各国的金融风险程度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严密监管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严格监管国际金融风险输入我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一旦波及影响过大,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小限度。
当然,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还要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危机防范与治理的一
个要点是在国家内部加强金融规范,以确保更高的政策透明度和监督能力,并能凭借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在关键之时及时采取校正措施,在关注加强防范国内金融风险的同时,必须更加注意防范外来风险。
参考文献:
[1]顾海兵等.中国工农业经济预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
[2]何建雄.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必要性、指标和运作.金融研究.2001.
[3]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秦汉锋,曾涛.中国体制性金融风险生成机理及其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闻岳春,严谷军.论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6]张元萍,孙刚.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