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2010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2010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质量分析报告云南省2010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学科基本情况及教学建议如下:一、基本情况表1:全省基本情况及分数段统计本次统测的统计直方图如下:二、试题特点此次文综地理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从第1题到第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非选择题为第36题共36分,含(1)、(2)、(3)、(4)、(5)小题,第39题(3)、(4)小题20分,共56分。

地理单科总分为100分。

表2:地理试题双向细目表表3:试题内容分布及分值比例表本套试题有突出的三大特点:1.突出主干,彰显学科特点。

本次统测试题考查内容,均为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包括: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高线、降水量柱状图、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国土整治、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城市化、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判读及成因分析、气象灾害、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问题及其影响、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东南沿海的优势新能源及成因等,试题选材不偏、怪,不超纲。

试题材料均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全卷图表共计9幅。

类型有:等高线图、柱状统计图、示意图、地形剖面图、不同纬度地区昼长统计图表、区域图、气候类型图等。

试题内容体现了长期关注的热点,即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问题,如我国的气象灾害、国土整治、人口问题、重大工程建设、新能源的利用,还隐性折射考查海地地震,以古巴的区域图、等高线、气候图进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综合考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落实学科的社会价值,使试卷的学科特色鲜明。

2.立足双基,重视能力。

试题通过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规律)和基本技能(读图技能、图表分析技能),来检测学生对考试大纲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能力的掌握和运用状况。

虽然考查的是基础知识,但并非是简单的呈现,学生需要对图表、文字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提取和解读后,再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根据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筛选、迁移、整合,最终还要规范的表述,才能完成要求。

所以,本次统测试题与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命题思路一致,故对高三的后期二轮复习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自主创新,紧扣生活,力图体现高考风格。

本套试题均为原创题,试题的情景设置紧扣生活实际和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热点问题,文字严谨,图像清晰、美观,所以见到试题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选择题7-9题,是以农家乐为原型,结合地理有关知识设计;综合题紧紧围绕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如海地地震、杭深铁路选材,设问有新意,不是围绕热点考热点。

试题这样处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落实学科的价值,且与近年高考风格相近,力图让学生通过统测感受和体验高考试题。

三、学生答题情况抽样分析1.选择题答题情况抽样分析2.综合题答题情况抽样分析四、统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规律不清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握不到位。

如:选择题第1、2题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高空等压面与近地面等压线、高空等压线和地形剖面线之间的关系;第4、5、6题东北地区降水影响因素、土地利用主要问题、华北地区土壤水盐运动等基本知识;第10、11题不能清楚的理解不同季节昼长随纬度的分布规律,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失误原因都是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规律不清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握不到位。

2.有效信息提取不全,分析不到位,造成答题疏漏较多。

如:39题(3)小题,分析东南沿海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同学审题不到位,没有关注到设问的前提是“在海运发达的基础上,还要修建……”、图中铁路沿线分布的港口城市等有效信息,导致回答没有结合具体区域有针对性地答题,泛泛而论,答案不全面,遗漏较多。

又如39题(4)小题,没有从试题文字材料中准确提取“优势新能源资源”的信息,误答为常规能源。

再如: 36题(2)小题答案中普遍缺少“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这一成因。

3.区域定位不准,导致答题方向错误而丢分较严重。

如综合题36第(3)小题,由于不能准确判断出图示区域是在大西洋中,而把主要气象灾害误答为台风,36第(1)小题也是由于不能判断出所属大洲,而误答为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

4.表达不准确,不规范,甚至是错字、别字而导致失分。

例如:36题(1)小题表达不准确,“干湿季”错误表述为“旱雨季”、冬夏季。

“飓风”回答“台风”;36题(3)小题,“甘蔗”两个字不会写、“飓风”的“飓”不会写。

四、下阶段复习建议时间进入4月,高三复习到了最紧张的攻艰阶段。

有些学校已经结束第一轮复习,进入二轮复习。

通过了云南省第一次统测等大大小小的考试,学生对高考文综试卷已有一定的认识。

现就云南省统测中反映的问题和历年来学生到此阶段遇到的问题,对下阶段高三复习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眼到:课本知识要落实1.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眼到”的要求不同。

对必修上册,要认真研读,理解规律和原理,熟悉地理现象和空间分布,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上课时所学内容和一轮复习的参考书,对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

例如:等潜水位线与地下水的关系,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后,就可以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状态。

太阳的升落规律和正午太阳方位及太阳高度联系起来,就成了日轨迹运动。

再如,2010年云南省第一次统测中,第一组题就把天气系统与剖面图的绘制、气压中心的季节分布联系在一起。

平时有意识的思考知识间的联系,考试时庖丁解牛,把试题中的考点一一分解出来,得分就容易些。

必修下册、选修一、二册的内容关注人地关系和发展观,主要内容是人类活动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

复习时要提取要点,寻找知识点的异同,分类记忆,形成常规的答题思路,要立足于观念养成,注重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例如省统测中7-9题,39题等。

对于区域地理部分,关键是要对照地图册落实空间位置,熟悉区域特征。

2.有计划地让自己与课本混个“面熟”。

地理高考涉及的课本多,要过一遍要花不少时间,但最起码要混个“面熟”。

对课本讲什么和考点是什么都不清楚,没有基础知识作保障,其他任何能力都难生成。

“过一遍”课本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所以复习时要持之以恒,并且还要有系统的复习计划。

此外,在重要考试之前,也要让自己“抱抱佛脚”,考前的复习效率最高,虽然时间很短,但过一下课本和重要的图,是高效复习的重要手段。

多过几次,自然就熟悉了!“眼到”,在二轮中要讲方法,更重要的是“过知识点”。

如果一轮是认真研读课文的话,今后的复习中更强调“浏览课本”。

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可以快速通过。

在浏览的过程中加深知识点的印象,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要构建入已有知识体系。

“眼到”要强调对知识体系的感知。

3.对地理主干知识不仅要“面熟”,还要“知根知底”,注重细节,落实到位。

落实与浏览一样重要:浏览建立体系,落实强化主干。

一定要“夯实基础,落实主干”。

在历年的考试中,有些内容考试频率很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这些就是地理的主干知识。

这些内容在复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

有关主干知识如下,以供参考落实。

(1)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经纬网定位的原理、等值线原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方时的原理、季节变化的原理、大气运动的原理、天气变化的原理、气候的形成原因、水循环原理、地壳物质循环更新的原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原理、板块构造和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原理、区位因素原理、区域分析办法、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原理等。

地理规律: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温度、盐度和洋流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等、内外力地貌的分布、河湖的分布、农作物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工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著名旅游景点的分布、重要的交通线和交通枢纽的分布、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等)、与时间有关的分布规律(季节的变化、昼夜分布、中国雨带的进退、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农事活动的安排和农作物的生长等)。

地理能力: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能力,地理图表的辨析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常用图表(剖面图等)的绘制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等(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比例尺的计算、自然增长率的计算等)。

(2)相似知识的辨析、相关知识的联系光照、气温、热量;热带季风与东亚季风;风带(信风、西风带);上风向、下风向、垂直风向;风频、风力;台风、飓风;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地形、地势、地貌、地形区;风化与风蚀;流水侵蚀与流水溶蚀;冰川融水与积雪融水;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海啸、台风、风暴潮;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自然资源;旅游游览价值与旅游资源价值;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自然带等。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区分上述知识的差异,找到它们的相互关系。

在考试答题中要明确题目做答的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二)手到:练习到位1.练的作用:学会使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练”的目的不是为了多做题,争取碰到高考题。

事实上,题目变化万千,高考试题是不可能在考前就知道的。

教师要精选题目,学生要避免陷入题海。

成天只做题,不思考做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不落实主干知识,不思考题目考查什么知识点,为做题而做题,甚至只追求答案,这样的练法是不起做用的。

应该先看题,分析知识点;然后解题,查看错误;最后回看课本或知识点,突破知识点。

以练促学,查缺补漏,这样的练才有效。

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练习和各种考试,要分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辅导。

例如学生在考试中反映出时间计算的知识有问题,教师就应帮助他分析出如何从隐含信息中分析出时间信息。

通过分析总结方法,才能提升能力。

2.内容的选取复习中要关注较新或较经典的试题。

经典试题,特别是一些典型的高考试题,分析透彻,能让学生形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

新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对新情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水平。

3.练的方法:(1)针对训练。

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做相关练习,学以致用,及时反馈复习情况。

(2)用“11+2”试卷,查缺补漏。

11个选择题再加上两个大题,做起来快,不费时,学生有兴趣,也正和高考题结构一致。

在做题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短平快:短时间,频繁练习,功夫花在平时,反馈快,及时订正,有问题立即纠正。

及时订正和讲评是练的重要环节,多次不讲评,学生容易形成不做题,不在意的习惯。

4.在练的过程中学会考试时间的安排和统筹。

对于试卷中的难题,想办法用较简单的方式解决;如果很难解决,则先搁置,有剩余时间再处理。

对常规的试题不仅要“混个眼熟”,更要“认准”,保障得分率。

5.练习也要“温顾知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