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教案
执教人:苏昌琴
执教班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P10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解决重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板书:爷爷、爸爸、儿子】
2、两个爸爸【板书:2】,两个儿子【板书:2】,却只买了三张票【板书:3】。
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爸爸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板书:既……又……】【爸爸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
3、老师:在生活中这现象很多,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数学广角,研究一下这有趣的重复现象。
【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一)巧妙设题,直观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音乐、美术课吗?
2、收集数据
师:现在根据这个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3、发现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出学生的问题:参加音乐、美术课外小组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二)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师:看来这份有重复名字的统计表不方便我们数人数,那怎样表示更好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或表,把这些名字写在合适的地方。
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哪些同学,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哪些同学,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要方便我们数人数。
看谁的设计既清楚又简洁又有创意!
1、(学生画时,老师巡视,并挑几副有代表性的展示。
)
(同学们在画的时候,老师选了几副有代表性的,给大家看看。
看了后,请你告诉大家你看懂了什么?如果有出现韦恩图最好,并且直接问各部分的意义。
没有的话用课件直接出示韦恩图,讲述故事)
2、师:在很久以前也有一个人和我们同学一样会动脑筋,他就是英国的逻辑学家韦恩。
韦恩最早想出了用这样的图来表示重叠,于是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
如果你们比韦恩早出世,那这幅图就要用你们的名字来命名了。
3、老师也要向你们介绍一张韦恩图。
仔细看,你能向大家说说说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这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什么呢?
(三)掌握算法,归纳揭题
1、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
接下来,假如要用算式表示参加音乐和美术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计算的呢?
①算法1:8+9-3=14人
②算法2:5+6+3=14人
③算法3:8+6=14人
④算法4:9+5=14人
2、揭题: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真佩服你们!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书本108页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重叠问题。
板书:重叠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画一画这样的韦恩图,帮助理解。
三、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1、现在就去大自然看看,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
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练习二十四,第1题】
2、(书上110第2题)数学广角的文具店开业了,咱们去看看,谁来当采购员把这两天的进货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
种文具呢?”聪明的同学们帮他们计算一下吧。
(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3)反馈。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机动练习)
1、三年级部分同学参加“民族运动会”,其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22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8人,两项都参加的有10人,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2、同学们去春游,带水壶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水壶又带水果的有48人。
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做操时,平平在队伍里的位置,从前往后数,他是第9个,从后往前数,他是第4个。
这一队共有多少人?
4、三(2)班共有45人,每个同学都参加了兴趣小组。
参加音乐小组的有23人,参加美术小组的有26人。
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想办法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大家去发现去解决。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重复问题:(韦恩图)
(图略)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理念
【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P108-110
【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这课有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即建立解决重叠问题的解题模型和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
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于是,借助直观、动手实践、内化感知,成了我这堂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策略。
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喜欢吃哪种水果”为调查切入点,现场调查收集数据,通过统计人数的和与实际人数不相符合,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具体通过想一想、站一站、圈一圈、叠一叠、摆一摆、理一理、算一算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内化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理解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从而体会集合思想。
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教学反思
龙坪小学:苏昌琴今天,在学校数学的统一安排下,由我到大兴小学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为《数学广角:重复问题》。
由于本节课弱化了让学生探究、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的环节,就给学生留足了时间,来让学生交流、反思,体验“韦恩图”的价值和拓展对“韦恩图”的认知,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点理念的体现:
1.情境创设,为新课作铺垫。
在课堂开始,我以聪聪这个角色引导激发学生帮助他解决问题的欲望来引入: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通过师生一起交流质疑,得出其中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的结论,为新课的探究垫定基础。
2.设置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以“参加课外小组的同学一共17人还是14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引出集合图,引导学生借助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理解集合图的作用。
3、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算式、文的有效结合。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
通过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的理念,到了课堂上,由于个人经验的不足,准备不是太充分,所以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恰当,在各位老师听课后,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这堂公开课的教学,虽然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但我明白,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提高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