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三、基础代谢率
第二节 体温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三、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定义: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质
代谢和能量代谢;
伴随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
散热的几种方式
当环境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大部分体热通 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而散发,一小部分体 热随呼出气、尿和粪而散发。
受 试 者 人 数
基础代谢率
三种甲状腺疾病患者的基础代谢与正常人的基础代谢比较
第二节 体温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一)正常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的深部体温是相对稳定的,故称为恒
温动物; 而低等的爬虫类、两栖类动物的机体深部温度会随着
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变温动物。
正常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肌肉的活动 • 是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肌肉活动需要的
能量来自于营养物质的氧化,这将导致机体耗氧 量的增加,因此机体的任何轻微的活动都会提高 能量代谢率。
• 劳动或运动时能量代谢和耗氧量显著增加,且与 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故可利用能量代谢 率作为评价劳动或者运动强度的指标(表7-3)。
• 在研究人体体温时,把人体分为外壳和核心两个层次, 它们的温度分别称为体表温度和深部温度。
• 深部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 度称为深部温度或体核温度。
•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 的温度称为体表温度, 其中最外层的为皮肤 温度。
• 体温:通常是机体深 部的平均温度
环境温度20 ºC 环境温度35 ºC
临床体温的测定: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得,故临床 上常用直肠、口腔和腋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就体温测定的可信度而言: 直肠温度 > 口腔温度 > 腋窝温度。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 昼夜的变化
• 人体体温呈昼夜节律(日节律)的周期性波动:
• 清晨2 ~ 6点最低,午后1 ~ 6点最高,变化幅度低于1度
• 体温的昼夜节律与肌肉活动和耗氧量无关,而且
在外周传入信息(自然光线变化、环境温度变化、钟
和利用被称为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同一生命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两 者密不可分,即:
• 在物质的分解代谢过程中,营养物质释放出蕴藏的化学能, 经转化后被用于机体的生命活动;
• 在物质的合成代谢过程中,随着物质的合成,机体吸收并 储存能量。
生理学讨论的能量代谢,并不涉及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的 具体生物化学过程,而是从机体整体的角度,宏观地讨 论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同时介绍:
• 在基础状态下,体内能量的消耗仅用于维持基本生 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定,故把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 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以kJ/(m2h)表示 。
• 由于能量代谢率的高低与体重不成比例关系,而与 体表面积基本上成正比,故在能量代谢率的测定中需要 测定人的体表面积,
•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
• 男性高于女性
(二)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
代谢能量: 50%以上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 其余以化学能贮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
三磷酸腺苷(ATP)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和储能物质,1 mol ATP断裂一 个高能磷酸键成为ADP时可释放33.47 kJ的能量;而消耗的ATP,可由线 粒体使ADP重新磷酸化而得到补充。
机体的产热形式
安静时:内脏产热为主,56%。肝脏为主 劳动或者运动:骨骼肌产热为主 寒冷环境:
1、骨骼肌发生寒战,不对外做功,产 热量高
2、刺激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 机体代谢增加,产热量增加
(二)机体的散热过程
人体的热量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等 部位向外散发,其中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途径。
(三)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在20~30ºC时,机体的能量代谢最稳定; < 20ºC,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寒战和肌肉紧张度的增加,代谢率 增高; > 30ºC,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发汗、循环和呼吸功能增强,代 谢率增高。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进食后1小时开始,2~3小时达到 高峰,延续7~8小时),即便是在安静状态下,机体产 热量也比进食前增加,这种由食物引起机体“额外” 地产生热量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 糖
• 糖是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总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分解代谢提 供的。糖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一部分供全身细胞利用;另一部 分经合成代谢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肝脏和肌肉;少部分转化成 为脂肪或蛋白质。
• 葡萄糖转化供能的主要方式是ATP,有两条转化途径: • ①有氧氧化:氧充足时,葡萄糖有氧氧化分解为CO2和H2O,释放大量的能
2. 性别
• 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高于男子0.3 ºC,原因可能是女性 皮下脂肪较厚,散热较少。
• 女子的基础体温(早晨醒后起床前测定的体温)随 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在月经期和月经后的前半期较低, 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2 ~ 0.3 ºC。
• 女性排卵后体温升高,是由于体内孕激素水平的周 期性变化所致。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体温得知女子 月经周期中有无排卵和确定排卵日。
• 体内另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能源分子是磷酸肌酸(CP),由肌酸和磷酸 合成,主要存在于肌肉中。CP是能量贮存库
• 能量充足:ATP转化为CP • 能量不足:CP转化为ATP
(三)、能量代谢的表示方法
能量代谢率: 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测定原理: 按照能量守恒原理,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成
另外一种形式时,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机体能量 代谢也遵循这一规律,即在机体的能量转化过程中:
量(1 mol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产生38 mol ATP); • ②无氧酵解:在氧不足时,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分解成乳酸,释放少量的能
量(1 mol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2 mol ATP)。
•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正常情况下供能的主要途径,而无氧酵解是机体相对 缺氧时供能的重要方式。
•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耗氧量剧增而供血不足(相对缺氧),糖酵解增强可保证骨骼肌能 量的应急供应。
表、电视、广播等)消除之后仍然基本维持,说明是
一种机体的内在节律。

体温变化的内在节律与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
不完全吻合,比地球自转周期略长,因而是一种自由
运转周期

体温的昼夜周期变化被认为由生物钟所控制,其
中心可能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由于长期的社会生活
因素的影响,使得其与地球的24小时运转周期同步。
• 红细胞内无线粒体,能量完全依靠糖酵解供应。 • 脑组织糖原储存少,并对缺氧敏感,能量消耗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故机体缺氧和血
糖过低时,可发生脑功能障碍、抽搐和昏迷。
2. 脂肪
• 脂肪在体内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给能量。通常成人糖的储藏量仅约150 g, 而脂肪达数公斤,占体重的20%左右;而每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所释放 的能量约为糖或蛋白质的2倍。
(一)机体的产热
热量来自营养物质分解代谢 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 内脏是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安静时,肝 脏血液的温度高于主动脉血液0.4 ~ 0.8 ºC,产热56%
• 骨骼肌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并不大,但骨骼肌占体重的 40%,有巨大的产热潜力。因此,骨骼肌的紧张程度稍有 增加,其产热量就发生明显改变;而当骨骼肌活动加强时, 机体的产热量可急剧增加。
• 直肠温度——当温度计插入直肠6 cm以上时最接近 体核温度,正常值为36.9 ~ 37.9 ºC。
• 口腔温度——测量方便,也比较准确,正常值为 36.7 ~ 37.7 ºC。
• 腋窝温度——不能代表体核温度,由于容易受到环 境温度、出汗和测量姿势的影响,不易正确测定, 正常值为36.0 ~ 37.4 ºC。
(二)精神活动
• 脑组织的糖原储存量少,对缺氧较为敏感,说明脑组织需要更多 血液循环,并有较高的代谢率。安静状态下,约15%的循环血量 进入脑循环,但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5%,此时脑组织的耗氧量 是肌肉组织的20倍。
• 在睡眠和精神活动状态下,脑中的葡萄糖代谢率并无明显差异, 即精神活动本身并不显著增强代谢率。但是,当精神紧张时(如 情绪激动、烦恼、愤怒、恐惧等),精神活动的加强会引起骨骼 肌张力的无意识地增高、交感神经释放的儿茶酚胺,以及甲状腺 激素等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会使产热量增加。
•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 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 • 能量代谢的调节
研究机体的能量代谢对于营养学、劳动卫生学,以及临 床医学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一)能量的来源
• 虽然自然界中的能量表现为热能、电能、机械能和化学能等多种形式, 但人体只能利用食物中的化学能。
• 摄入机体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是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既可用来构筑机 体的结构以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又是机体的能量来源。在这些能源物 质分子结构的碳氢键中,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 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量。
• 通常,机体能量的40%~50%来自于脂肪的分解;在饥饿的情况下,糖供 应不足,机体主要依靠脂肪分解供能,可占能量来源的80%以上。
3. 蛋白质
一般情况下,机体不需要蛋白质供能。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氨基酸主要用于 构成组织的蛋白质、合成激素和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只有在糖和脂肪供应不 足的时候(如长期不能进食或能量消耗过大),体内的蛋白质才被分解成氨 基酸,经脱氨基生成-酮酸参与三羧酸循环而氧化供能,此能量主要用于维 持机体必要的生理活动。
3. 年龄的影响
• 儿童的体温稍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则比成年人 略低,这与不同年龄段人群基础代谢的强度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