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电大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一般认为,贝卡里亚(1738-1794)于1764年发表的《》一书,是资产阶级刑法学的奠基之作。
2、从不同角度对刑法学进行分类,按研究范围,可以分为( )和( );按研究方法,可以分为( )、( )和( );按地域范围,可以分为( )、( )和( )。
3、刑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 )、( )和( )。
4、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包括( )、( )、( )和( )。
5、刑法的性质包括两种含义:一为( ),一为( )。
6、按法规的独立性与否,刑法可以分为( )和( );按刑法规定的范围大小,刑法可以分为( )和( );按刑法适用对象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不同,刑法可以分为( )和( );按国外理论界的划分,刑法可以分为( )和( )。
7、我国刑法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 )。
8、( )的诞生,是我国刑法规范基本具备的标志,是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刑法典。
9、我国的刑法典由( )、( )和( )三部分组成,其中,( )、( )各为一编,编下设( )、( )、( )、( )和( )。
10、刑法解释的论理解释包括( )、( )、( )和( )。
11、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 )和( )。
12、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
13、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包括( )、( )、( )、( )、( )和( )。
14、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和( )。
15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
16、罪行的大小表现为( )和( )。
17、在司法实践上,还有其他原则,包括( )、( )和( )。
二、单项选择题1. 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刑法》第201条规定,“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
甲据此认为,如果因为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三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
甲的解释属于反对解释B. 如果论理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文理解释的方法C.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类推解释D. 不利于被告人的扩大解释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2. 对于1997年刑法典第116条中的“汽车”一词,学理上往往解释为包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机,这一解释属于( )。
A 历史解释B 当然解释C 限制解释D 扩张解释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李与贾是高中同学,高中毕业之后有十多年后没有见面。
某日在北京偶遇,两人均特别激动,李某一拳打向贾某以示哥们情谊,不料贾某随即倒地昏迷不醒,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即死亡。
经法医鉴定,贾某患有严重的脾肿大。
李某从来没有听说过贾某患有这种疾病,李某的行为与贾某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 高某花5000元新买的手机被一个小男孩宋某偷了,高某当场发现并追赶,在抓住宋某以后,宋某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并趁高某不注意欲挣脱逃走,高某一气之下把宋某推到河中。
宋某不会游泳,向高某呼救。
高某是省二级游泳运动员,心想本来就是宋某偷东西在先,自己是受害者,于是没有对宋某进行施救,宋某最终溺水身亡。
高某的行为与宋某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C. 王某与辛某积怨已久,王某经暗地调查得知辛某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某日王某当众侮骂辛某,辛某受到刺激,心脏病发当场死亡。
由于辛某是特殊体质,故王某的行为与辛某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D. 刘某扒窃了田某的钱包后夺路狂奔,田某在其后紧追不舍,刘某慌不择路,撞在了停在路边的挖掘机上,身受重伤。
田某的行为与刘某的重伤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4. 下列关于犯罪主体的案例,说法正确的是( )A. 14周岁的甲抢劫了刑警的枪支,由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原因,不承担刑事责任B. 15周岁的乙参与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应承担刑事责任C. 14周岁的丙实施了绑架行为并杀害人质的,丙虽不构成绑架罪,但应对故意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D. 15周岁的丁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与该幼女发生了性行为,丁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5. 当我国的一辆国际列车行使到俄罗斯境内时,俄罗斯人维尔沙文与美国人查理发生激烈争执,维尔沙文将查理打成重伤。
关于维尔沙文的犯罪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应当适用俄罗斯刑法或者美国刑法B. 应当适用我国刑法C. 不能适用我国刑法D. 可能适用我国刑法6. 某甲是精神病人,一天突然持刀追杀某乙,将某乙逼到一间旧房子里,某乙无处可逃,顺手抓起一个花瓶打向某甲,致某甲的眼睛受伤。
某一点行为属于( )A. 故意伤害B. 正当防卫C. 防卫过当D. 紧急避险7. 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对同样的犯罪行为必须处以相同的刑罚B.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8. 甲上山打猎,在树林里逛了半天一无所获。
正在甲焦急万分之际,一只肥大的野兔出现在甲的视线范围内,但是在野兔的附近有一队春游的小学生。
甲打猎心切,连发两颗子弹均没有打中野兔,其中一颗子弹与小女孩擦肩而过,将小女孩的肩膀擦破了皮。
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故意杀人罪(未遂)B. 故意伤害罪(未遂)C. 故意伤害罪(既遂)D. 不构成犯罪9. 某日,甲误认为自己遭到乙的不法侵害,因而对乙实行了防卫行为,并致乙死亡。
后查明,乙的行为没有不法侵害的性质。
下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能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意外事件B. 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意外事件C. 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防卫过当D. 可能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防卫过当10.甲于1997年8月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于2004年7月被抓获归案。
在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故意杀人罪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完全相同。
对本案( )。
A.应适用1997年刑法B.应适用1979年刑法C.由审理本案的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D.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11.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
A.犯罪的一般客体B.犯罪的同类客体C.犯罪的直接客体D.犯罪的对象12.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3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
见有群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
第二天一早,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
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
甲的行为属于( )。
A.纯正的作为犯B.不纯正的作为犯C.纯正的不作为犯D.不纯正的不作为犯1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
A.不负刑事责任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4.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是(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对象认识错误C.手段认识错误D.客体认识错误15.下列哪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 )。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16.下列行为中,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
A.甲在与钱某争吵中,突然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钱某刺一刀后扬长而去,致其重伤B.乙在非法拘禁孙某过程中,使用暴力致孙某死亡C.丙在绑架李某、向李某家属勒索财物过程中,杀害李某D.丁对公共建筑物放火,大火烧毁该建筑物,并且烧死二人17.甲开办一间小汽修店,因修理一进口轿车缺零配件,便于晚间在一停车场将一同型号小轿车备用轮胎一个(价值1200元)和发动机(价值50000元)拆下盗走,甲的行为( )。
A.构成盗窃罪和破坏交通工具罪,数罪并罚B.构成盗窃罪和破坏交通工具罪,属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即破坏交通工具罪定罪处罚C.只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D.只构成盗窃罪18.甲男(15岁)与乙女(13岁)在同一所中学上学,二人在参加校文体活动时相识并成为好友,关系日渐密切。
某日二人在公园发生性关系时被发现。
据甲交待,二人还曾在自己家中发生过一次性关系。
甲、乙均表示是双方自愿。
乙的家长要求追究甲的刑事责任。
经调查二人确属自愿且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甲的行为( )。
A.构成奸淫幼女罪B.构成强奸罪C.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D.构成猥亵儿童罪三、多项选择题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下列哪些情形适用属地管辖原则( )。
A.外国人甲在中国境外打猎,因疏忽大意击中中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斯某,致其重伤B.外国人乙乘坐外国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入中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上实施犯罪C.中国人丙乘坐中国民用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入外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上实施犯罪D.中国人丁在中国境内打猎,因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中国境外外国公民布某重伤2.甲误认为遭到乙的紧急的不法侵害,而对乙实行防卫行为,致乙死亡。
事后证实乙的行为不具有不法侵害的性质。
甲的行为( )。
A.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B.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可能属于意外事件D.可能属于防卫过当三、简答题及案例分析1.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是什么?3.被告人张扬(累犯)、刘强(17岁),预谋强奸同厂女工刘强的中学同学赵霞(17岁)。
一天晚9时,刘强将赵霞从家中骗至江边一废弃的仓库内。
张扬提出要与赵霞发生性关系,遭到拒绝,张便以暴力将赵霞强奸。
张扬唯恐赵霞告发,便与刘强密谋掐死赵霞。
刘同意,但提出待自己强奸赵霞后再动手。
刘强奸后,掐住赵霞的颈部,将赵霞掐昏。
张扬、刘强掠走赵霞的手表和人民币少许,将昏迷中的赵霞扔进了长江。
赵霞被淹死。
问:(1)两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是共同犯罪?(2)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几个罪?(3)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两被告人应如何适用刑罚?4.被告人李、王二人均系我国公民。
1999年10月,该二人受雇在美国轮船上工作。
同月24日,轮船停泊于巴西某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饮酒闹事,不仅不听从船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反而公然杀死制止他们的中国公民张某。
杀人后又抢劫了一些其他船员的财物,然后逃至巴西某市藏身,并策划逃到第三国。
由于在隐藏期间二人的财物被盗,王某被迫回到船上,并报告了李某的隐身之处。
其后,巴西警察将李、王二犯逮捕。
问:(1)李、王的犯罪行为可否适用我国刑法?为什么?(2)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论犯罪与刑罚2、广义刑法学狭义刑法学;沿革刑法学比较刑法学注释刑法学;国内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3、阶级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4、绪论犯罪总论刑罚总论罪刑各论5、阶级性质法律性质6、单一刑法附属刑法;广义刑法狭义刑法;普通刑法特别刑法;程序刑法实体刑法7、惩治犯罪,保护人民8、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9、总则分则附则;总则分则;章节条款项10、当然解释历史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11、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2、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13、实体的适当原则排斥习惯法禁止类推原则禁止刑法溯及既往原则明确性原则排斥绝对的不确定刑原则14、立法上的平等司法上的平等15、犯多大的罪,便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