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的活佛: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方法寻访认定和继承中广网青海分网2003-11-06 16:47:15塔尔寺的活佛系统与西藏其他寺院的活佛一样,也是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方法寻访、认定和继承的。
要是一般活佛的灵童寻访工作通过打卦问卜、降神、依遗言、预示、辩认遗物等方法寻找。
找到灵异儿童,又进行多方考察后报告大法台,大法台会同大僧官商议确定后批准坐床。
过去塔尔寺的活佛除呼图克图外,其坐床典礼在本活佛院内举行。
呼图克图一级大活佛的灵童,须经北京雍和宫掣签认定,在塔尔寺大金瓦殿内举行坐床典礼。
近几年来,灵童寻访、认定、坐床等手续由各级宗教主管部门层层申报批准。
坐床仪式由寺院管理委员会主持,在九间殿院内集体举行。
典礼结束后,再回自己府邸,在本活佛府邸佛堂内的象征佛位的法座上接受僧俗顶礼敬献哈达。
据说,在历史上,塔尔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常住寺增达到3600名,活佛共83位,形成大小80多个活佛府邸,藏语称“嘎尔哇”,汉语俗称活佛院。
历经沧桑,一些活佛历辈承袭,源远流长;一些活佛由于种种原因,已销声匿迹,不复存在。
到20世纪90年代,有建筑院落的只有30多个,大小活佛有10余个,有的常住塔尔寺,有的驻锡于自己的寺院或塔尔寺分寺中,除大型法会和佛事活动外,不常来塔尔寺。
塔尔寺活佛的渊源各具特色,有相传是宗喀巴大师的父母转生的,如阿嘉活佛和香萨活佛;有来自西藏姓氏的名号,如西纳活佛;以地名、部落名、村庄名取佛号者居多,如却藏、拉科、当彩、巴周、格嘉、本巴尔、佐格(诺尔盖)、嘉雅、扎西、却西、卓仓、鄂尔多斯等活佛;米纳、申中、西纳、祁嘉等为部族名;有用汉族姓氏命名的,如杨嘉、朱嘉活佛等;还有以“金座”和“金顶”取佛号的,如赛赤和赛朵活佛。
活佛中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和少数汉族。
活佛府邸的建筑除米纳、巴周、关嘉、赛朵、土观、却西等活佛的院落建在寺谷低处的山脚下和坪台上外,大多数活佛府邸建在寺东西两面的山坡上。
以山势随地而建,高低错落。
但有身份地位的活佛府邸多建在显要地理位置上。
相传,阿嘉和香萨活佛是宗喀巴大师的父母转生的,故阿嘉活佛院建在寺东的玉池贡玛山坡上,香萨活佛院建在寺西的宁克果半山腰上,两座活佛院东西遥遥相望,每天晤面,是寓有深刻含义的。
历代塔尔寺活佛中被清朝政储册封为驻京呼图克图(指内呼图克图)的有阿嘉、赛赤、土观、拉科等活佛;被清廷或西藏地方政府及达赖、班禅赐封为“诺门汗”名号的有赛朵、却西、巴周等活佛;还有几位活佛被赐予“班智达”的名号。
他们分别享有不同等级的待遇,如对内外呼图克图,按清廷对格鲁派采取的尊崇与优礼政策,被列入中央理藩院档册之中。
据《理藩院则例》卷五十六载,列入该册的蒙、藏内外呼图克图共160人,其中青海占30余人。
青海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中,塔尔寺就占4人。
这些活佛成为高一级喇嘛,他们享受和拥有清政府专门制定的袭其前朝旧封,制定等级,赏赐名号等优裕礼遇和特殊权力。
使大喇嘛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根据《理藩院则例》的规定:“凡呼图克图、诺门汗、班第达、堪布、绰尔济、系属职衔;国师、禅师、系属名号。
”还参照世俗等级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喇嘛等级。
按职位高低依次为: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副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札萨克喇嘛、达喇嘛、副达喇嘛、苏拉喇嘛、德木齐、格贵、格隆、班智达等。
清政府确认大喇嘛的特权,视喇嘛职位、佛位高低给予相应的特权,如拥有地方政府官员一切权力,允许大喇嘛私人占有一定数量的服役人员,允许乘坐不同颜色的车轿和穿戴不同等级的服饰等;从经济上给予相应的特权和优待,如可不服徭役、不纳赋税。
对于理藩院注册的大喇嘛,由政府发给一定的钱粮,作为生活费用;对于来京朝觐,朝贡的喇嘛活佛与官员一样,根据其职位高低给予廪饩。
允许广建寺庙,清政府把广建寺庙也视为是崇奉和扶植格鲁派的一项重要措施。
采取了“修一庙胜用十万兵”的策略。
以建造寺庙,宣扬佛教,让贤人们弃恶扬善,达到对信仰佛教的民族进行思想统治的目的。
上述优礼政策是清政府为蒙藏地区社会安定,巩固自己统治地位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另外清康、雍、乾三代皇帝御赐寺名、匾额成风。
蒙藏地区以及河北承德、五台山等地,凡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几乎都有清廷皇帝御赐的寺名和匾额,以示朝廷的重视和关怀。
塔尔寺殿宇和活佛府邸中也有清康熙、乾隆、道光和同治等皇帝御赐的匾额及国民政府要员蒋介石、戴传贤、于右任、马福祥等所献匾额。
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寺院在崇奉和扶植的同时,又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限制措施。
即所谓“革其弊,不易其俗”。
一是组建中央政府理藩院,专管喇嘛事务;二是对于“妨害国政”的大喇嘛依律治罪;三是“广封大喇嘛,众建分其势”;四是限制喇嘛庙的规模,控制专院经济,规定僧侣人数,建立朝贡制度,五是颁发度牒札付;六是掌握对大喇嘛的封赠和废黜权,削弱大喇嘛的世俗权力。
自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事件后,雍正帝据年羹尧所奏而制定了“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等条约。
这些措施又大大制约了一些大寺院、大活佛的特权。
塔尔寺的活佛和喇嘛也受到了清政府的优礼待遇、封赐和权力的限制。
但每一个活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仍有许多与一般喇嘛不同的地位和权力,民主宗教制度改革后,这些特权均被废除。
塔尔寺主要活佛的渊源、世系、功绩及封赐阿嘉活佛世系至今已转二十一世,前十三世属追认活佛。
阿嘉·喜饶桑布(1633-1707),出生在今湟中县李家山乡柳树庄阿氏家中,故将该活佛系统称“阿家”活佛。
后因汉字“阿家”的“家”字太俗,故改为“嘉”字。
“阿嘉”成了这个活佛系统的称号,冠在每一世活佛法号之前。
自喜饶桑布开始才正式有了阿嘉活佛的称号,共传八世。
相传阿嘉活佛为宗喀巴大师之生父鲁本格转世,所以这个活佛世系的地位较高,被僧俗大众尊为塔尔寺寺主。
第四世阿嘉·洛桑加央嘉措,曾去西藏色拉寺学经,学识渊博,八世达赖喇嘛授予他“额尔德尼班智达”称号。
1785年进京朝觐乾隆皇帝,被封为“驻京呼图克图”、“禅师”之僧职及名号。
曾任雍和宫拳印札萨克喇嘛和多伦诺尔摩印喇嘛。
第五世阿嘉·益西格桑克珠嘉措与三世香萨活佛募化白银数万两重修大金瓦殿金顶。
六世阿·洛桑丹贝旺秀索南嘉措曾多次进京,受皇帝优礼。
同冶十二年,御赐“贤能述道禅师”匾额一方。
七世阿嘉·洛桑隆多晋美丹贝坚赞,对显密宗教经论有较市制造诣。
曾去蒙古、北京等地,受封为“述道显能聪慧觉众普化禅师”,充任副札萨克大喇嘛。
民国时获得“阿嘉呼图克图”银印一方,上有“中华民国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怀仁堂春宴”字样。
并由蒙藏委员会聘为北平喇嘛寺庙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青海参议员、立法委员等职。
八世阿嘉·洛桑图旦久美嘉措,于1950年农历8月21日,出生在青海海晏县哈勒景乡乌兰诺尔。
1952年由十世班禅大师和他的经师嘉雅·洛桑丹白坚赞二人认定为前世的转世灵童,在塔尔寺举行坐庆典礼。
土观佛像,系佑宁寺五大囊活佛之一,也是青海七大驻京呼图克图之一。
自三世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塔尔寺出任第三十五任大法台,并在塔尔寺创建了土观嘎尔哇(活佛院)后,又成为塔尔寺活佛。
第一世土观·罗桑拉丹出生在今互助县五十乡的土官村,以其村名“土官”取佛号,后改为“土观”。
任佑宁寺第十七任法台。
第二世土观·罗桑却吉嘉措(1680-1736),为互助东山岔尔沟村人,土族。
1704年任佑宁寺第二十四任法台。
后被清廷如请入京,被委任为执掌京师喇嘛事务之扎萨克大喇嘛,封为“净修禅师”,颁赐印信。
成为清代格鲁派中第一个得到禅师封号的活佛。
第三世土观·洛桑却吉尼玛(1737-1802),是甘肃天祝松林人,1763年奉召入京,被清廷封为“驻京呼图克图”。
曾任佑宁寺第三十六、四十四任法台,夏琼寺第四十二任法台。
著有《土观宗教源流史》、《佑宁寺志》、》《塔尔寺志》、《章嘉·若白多杰传》等。
在西藏佛教史上是一位知名佛学家/第四世土观·洛桑图旦却吉坚赞(1803-1826),甘肃天祝县人。
第五世土观是互助东沟人,第六世土观又是甘肃天祝县人。
15岁入京,受咸丰皇帝赐封。
第七世土观·噶桑丹却尼玛(1898-1958),甘肃古城人。
1912年(民国元年)因赞忘怀共和被加封为“圆觉妙智净修禅师”。
却西活佛系统。
却西以其地名取佛号,已转四世,也是塔尔寺主要活佛之一。
第一世却西·阿旺丹巴·曾任塔尔寺第三十三任法台。
第二世却西·阿旺协智丹白尼玛,曾任密宗学院第三十八任堪布,第四十五任法台。
1818年修缮文殊菩萨殿。
在此期间,主持修建了时轮学院。
第三世却西·罗桑香曲丹贝仲美是湟中群加地方人。
青少年时,就足迹遍履甘肃天祝、内蒙古、五台山、北京、西安、四川、西藏等地。
1784年正月参加拉萨传大召,十二世达赖程列嘉措授予他“毕力克图诺木齐堪布”的称号和印信。
1883年任时轮学院堪布。
1884年任密宗学院第六十五任堪布,1888年任塔尔寺第七十一任法台。
第四世却西·罗桑华丹隆柔嘉措,今贵德县尕让乡人。
1957年在拉萨经辩经考试,取得“拉然巴”格西学位。
赛赤活佛系为塔尔寺的主要活佛之一,也是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
其传承已转十二世。
前三世系追认活佛。
真正“赛赤”活佛的名称是从嘉纳巴·阿旺洛哲嘉措开始的,他为第四世,于1635年出生在塔尔寺六部族之一的米纳部落热顶村(今大通县岗冲乡兰仲台村),曾在西藏广参名学习佛法,精通显密诸论,获得格西学位。
先后任德央村仓、果芒札仓及下密院堪布。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升任为噶丹寺第四十四任赤巴(法台),坐上了噶丹寺赛赤(金座),成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法座继承人。
是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
1680年,奉康熙皇帝圣旨,以五世达赖所派代表的名义前往蒙古调解蒙古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与札萨克图汗部之间的纠纷。
终于平息纷争,达成和解协议。
为表其功,1687年召他入京,赐封为“驻京呼图克图”僧职。
1688年返藏途中回到塔尔寺并建自己的府邸。
不久圆寂于自己的故乡兰仲台。
1689年,出生在青海蒙古右翼所辖黄河边上名央桑地方的罗桑丹贝尼玛被认定为他的转世灵童。
因灵童是噶丹寺第四十四任赤钦(大法台)的转世,其所坐法座藏语称“赛赤”,意为“金座”,蒙古语为“噶勒丹锡勒图”,故这个活佛世系以“赛赤”作为佛号,每一步之法号前加上“赛赤”二字,泛称赛赤活佛。
第五世赛赤·罗桑丹贝尼玛于1734年9月受雍正帝召请赴京,清廷给他赐以“慧悟禅师噶尔丹锡勒图呼图克图”印敕,任掌印喇嘛。
1741至1742年,奉乾隆帝之命,协助三世章嘉活佛,在蒙藏翻译家们的配合下,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译为蒙文。
1744年,又奉命与三世章嘉活佛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