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遗体、器官(组织)捐献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组织:“博爱青春”社会实践团队调研时间:2012年7月1日-7月10日目录一、调研背景与调研安排 (2)(一)调研背景 (2)(二)调研方法 (3)(三)调查过程 (5)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7)(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7)(二)采访调查结果与分析 (15)三、关于推进捐器捐遗事业发展的合理建议 (18)(一)制度、条例公开化 (18)(二)社会舆论导向 (19)(三)全国立法,统一管理 (20)四、附件 (21)(一)调查问卷数据 (21)(二)访谈记录 (23)一、调研背景与调研安排(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成为严重制约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50万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只有约1万人获得移植,绝大部分患者在苦苦等待中离开了世界。
而另一方面,因交通事故、脑血管、脑肿瘤等致死的人中,大多数没有进行器官捐献——哪怕其中的1/10或1/20进行了捐献,就能满足我国器官移植的需求。
同时,供医学研究、教学所用的人体资源严重短缺。
尤其是临床医学在读本科生,几乎没有机会解剖一例尸体。
器官与遗体的供需严重不平衡成为了阻碍医学事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障碍。
鼓励群众生前登记捐献遗体、器官(组织)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却障碍重重,南京作为全国16个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仅3例器官成功捐赠移植。
(二)调研方法1、资料研究法调研组前期通过查阅各大报刊杂志及电视网络媒体报道,对国内外有关遗体、器官捐献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初步梳理,尤其是对于国内外现状及深层原因的研究分析。
上述文献材料,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特色:立足理论,用于实际。
不足:资料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网络资料的可信度及实时性有待商榷,仍需亲身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本次调研活动主要方法。
依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调查对象必须具有广泛性,因此我们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在宁人员进行调查问卷。
共计发放59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20份,有效率为87.2%,符合调研采样标准。
接受调查的男女人数分别为254与266,比例正常。
特色:问卷并非闭门造车之出,而先经过调研小组小范围询问调查所得,选项更具客观性;调研对象具有普遍性。
不足:因团队内无人会使用数据分析软件,故所有数据录入、统计皆为手动操作,略显繁琐。
3、人物访谈法人物访谈是本次调研活动中另一个主要方法。
针对本研究内容要求,调研组成员对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进行了随机采访,并对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协会(以下简称“志友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南航大已登记捐赠遗体的退休教职工进行了重点约访。
特色:取材广、影响大、信息直接。
不足: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素。
4、个案分析法为收集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组成员帮助两位老人联系志友会,全程陪伴并协助她们完成了登记捐献的心愿,亲身体验并了解了登记流程,理解了她们的捐赠心理与阻碍。
特色:实践体验;深入挖掘捐赠者心理。
不足:仅可作为个例分析,难以推广。
(三)调查过程1、准备阶段(1)初步讨论,拟定思路团队成员对选题内容作事先了解后,对调研工作做了初步安排。
经过集体讨论,确定以下内容:A.调查目的:探究南京市“遗体、器官(组织)捐献”(以下简称“捐器捐遗”)事业发展现状,着重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思寻症结所在,给出建设性建议。
B.调查对象:不同年龄职业的在宁人群,已登记捐赠者,南京市志友会工作人员。
C.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人物访谈为主,资料研究、个案分析为辅;点面结合,兼顾广度与深度。
通过问卷调查及人物访谈,得出普通市民意念中对“捐器捐遗”存在的顾虑及疑问,并依照影响程度排序,抓住主要矛盾,并通过采访管理者层面,综合考虑分析。
(2)理论学习,拟定问卷确定调查思路后,团队成员进行了关于捐器捐遗、社会调查方面的理论学习,并对选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探讨与研究。
简单分析并在小范围内询问意见后最终拟定问卷内容。
(3)再次讨论,拟定策划小组讨论会,细化调研思路流程,安排行程及分工。
2、实行阶段(1)问卷调查A.调查对象年龄层覆盖8至81岁,职业包括高校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医疗/教育人士、公务员、退休老人等的在宁人员。
B.获取信息对捐器捐遗的接受度、支持度、了解度,对现状原因的看法及建议。
C.问卷设计为减少问卷设计的主观性,我组在设计问卷前首先对问卷调查对象进行试调查,以便进行问卷问题、选项的设置。
D.问卷发放通过在中山陵、玄武湖、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市图书馆、中央门汽车站等地展开问卷调查,尽可能覆盖各类人群。
并且通过发放传单、横幅签名等方式吸引人群注意。
E.问卷统计统计结果见本报告“二(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2)立体调查A.针对采访问卷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共采访了16个对象并保留了采访视频,在重点约访中,涉及4位对象。
采访对象覆盖从普通民众、已登记捐献人员到组织管理层。
B.个案分析通过参与协助两位老人完成登记捐赠,体会捐赠者的心理状态及感人故事,有助于调研人员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的意义。
3、总结阶段(1)分享讨论分享个人想法、讨论敲定报告重点内容。
(2)报告总结完成总结报告。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1、普及度(1)对遗体器官捐献的用途、法规的了解程度结果:接受调查的人中,半数表示“了解一点”,33%表示“不了解”,而仅有13%的人选择了“了解”。
分析:显然,对于该方面的仅仅是“了解一点”是不够的,只有在清楚捐献流程、相关法规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相信组织会妥善处理并掌握捐赠渠道,最终将想法付诸行动。
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改进方法,最重要的是宣传要有效率,即在宣传时,能尽量包含更多的有效信息。
(2)对相关报道、资讯的关注度结果:同上一张图表,经常关注的人群仅占10%,更多的人选择了偶尔关注。
分析:该项结果显示,在我国相对于西方国家在捐器捐遗方面严重落后的情况下,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
(3)调查对象周围的现实案例结果:多达81%的群众表示没有朋友或亲属表达过捐赠意愿;也有19%的人表示周围有人想要或已经登记捐献过。
分析:绝大部分的民众没有考虑过自己遗体器官的捐献,至少是没有向他人表达过自己肯定的态度,这与上一题中反映的对该方面知识的缺失是有很大关联的。
因此,宣传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或者,我国是否可以效仿某些国家,采取“默认捐献”的做法,在新生降临或是买车时向其本人或家属进行询问,以大范围地向人们普及知识,增加登记捐赠人数,这值得考虑并争取假以时日逐步实现。
2、接受度(1)调查对象中愿意捐献遗体器官的比例结果:根据调研中收到的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在多数人们的个人意愿中,是愿意选择捐献遗体或器官的。
从个人意愿与现实实践人数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的矛盾与差距。
愿意捐献的人不在少数而真正登记的人却少之又少。
同时,我们还发现几乎与愿意的人数同样多的人们,选择了“不确定”,占总人数的41%。
分析: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矛盾很有可能与实际操作过程中来自家庭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有关,毕竟从产生想法到行动落实,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变数。
这就需要组织管理这从制度方面加以改善,并考虑立法。
而选择不确定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年纪尚轻,还未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另外,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不误关联。
(2)各年龄层人群对于捐献器官的接受度结果:由图中可看出,老年人与青少年对于捐献器官的接受程度较高,尤其是退休后的老人,近半数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
分析:a.青少年作为中国的最新一代,思想最为开放,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少;b.中年人尚处于为生活奔波的阶段,对于后事没有考虑,思想也较为保守;c.老年人的人生经历更多,对于生死也有更深的理解。
(3)各年龄层人群面对家人反对时的选择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受家人影响较大,而50岁以上的人群则相对来说更容易坚持自己的意愿。
分析:联系志友会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不难发现,年轻人登记捐献的人数少的一大原因就是在于家人的反对。
鉴于这种情况,南京是否该通过立法来减少来自家属方面的阻力,应该尽快考虑并给出答案了。
3、支持度(1)对亲人捐赠的支持度结果:对比第一张图表,可见对亲人的支持度与自身对此的选择情况基本相符,只有部分人们愿意自己捐却不愿意支持亲人捐献。
38%的人选择愿意支持,19%的人表示反对。
分析:在该项调查中,仍有较大比例的人群对此表示无所谓的态度,但是联系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认为该类人群中大部分不会反对亲人捐赠。
所以,从是否支持亲人捐赠的角度,该题更可以反映民众对此的接受度比预想的要高。
(2)是否支持利用公民捐赠的遗体来做医学研究或教学结果:70%的民众表示支持利用公民捐赠的遗体来做医学研究或教学,17%选择不支持,23%表示无所谓。
分析:大部分群众表示理解并支持医学研究教学的需要,但任有7%的群众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有违人道主义精神。
这仍然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殡葬观念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知识普及程度不够造成的后果。
(二)采访调查结果与分析1、群众层面(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影响民众对于器官捐献的排斥心理不无历史和文化因素。
拥有5000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自成一套殡葬习俗,在众多封建文化糟粕被根除的现代社会,古老的殡葬仪式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论是土葬火葬,其自身和亲人都希望死者可以以完整的身躯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在死者死后被摘除器官,令死者家属很难接受。
于情看来,这是阻碍器官捐献移植的首要难题。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从感情上来讲,我们很难在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冷漠的讲出劝解其同意捐献死者遗体器官这样的话来。
(2)家人反对及社会舆论压力一方面,由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许多年轻人在表达出捐赠遗体器官的想法遭到家人反对后,便就此作罢。
另一方面,子女因害怕同意父母捐赠后会担上“不孝”的骂名,因此在父母死后坚决反对,直接阻碍捐赠、移植的进行。
(3)对捐献流程及相关规定不了解在随机采访中,很多群众表示有过这方面念头但因对此太不熟悉而不了了之。
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中了解到关于这方面信息多是感人事迹的报道,鲜少对于相关规定与登记渠道的宣传。
这些不够公开化透明化,导致民众缺少对于这方面的专业了解,也影响到他们对于组织机构的不信任,害怕自己的一片善心最终被浪费甚至被用来谋取私利。
同时,部分群众认为,有关部门的宣传和落实都不够主动,不应该是现在这样自己去主动联系相关部门,繁琐的手续也阻碍了他们的想法落实到行动。
2、管理组织者层面(1)志友中多为老年人,年轻人十分稀少一方面年轻人受到的来自家人的阻力更大,另一方面年轻人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个人意愿及居住地随时可能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