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广东省专插本生态学考试真题+答案

2019年广东省专插本生态学考试真题+答案

机密★启用前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生态学基础本试卷共4页,43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注意事项:1.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按答题卡要求填写考生信息栏、粘贴条形码。

3.答题卡上选抒题选项有[A][B][C][D][E]5个信息点,考生应根据试题的实际情况填涂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试题答案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按顺序作答,并注明大题号和小题号。

如需改动,先画掉需改动部分再重新书写,不得使用铅笔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沽,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分子生物学方法运用于生态学研究,产生了BA. 细胞生态学B. 分子生态学C. 生理生态学D. 化学生态学2、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是DA. 建设动物园B. 建设植物园C. 建设水族馆D. 建设自然保护区3、适应较稳定环境的物种一般分布在BA. 斑块的边缘部分B. 斑块的中心部分C. 廊道的边缘部分D. 廊道的中心部分4、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往往是AA. 大尺度B. 小尺度C. 高频率D. 快速度解析:大尺度、低频率、慢速度5、源于岩石风化,终于水中沉积的循环是DA. 氮循环B. 硫循环C. 碳循环D. 磷循环6、下列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A. 海洋生态系统B. 森林生态系统C. 草原生态系统D. 荒漠生态系统7、下列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认识,正确的是BA. 低碳经济代表贫困B. 低碳经济应从现在做起C. 低碳经济成本较高D. 低碳经济与个人无关8、森林采伐迹地剩余的带状树木属于DA. 干扰廊道B. 人工廊道C. 环境资源廊道D. 残余廊道9、下列属于人工驯化生态系统社会间接调控的是CA. 气候因子的调控B. 群落结构的调控C. 金融系统的调控D. 系统投入产出的调控1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构成,下列属于驱动力指标的是AA. 人口出生率B. 人口密度C. 人均能源消费量D. 植被指数11、日本樱花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其制约因子是DA. 节律变温B. 有效积温C. 平均气温D. 持续高温12、根据种群指数增长模型N t = N 0e rt ,种群数量加倍的时间值为B A. 2 B. r2ln C. r2 D. 2r 1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随动调控的是CA. 野生稻具有冗余的叶片B. 蜜蜂建成六角型的蜂巢C. 蝙蝠依靠超声波捕捉飞行中的昆虫D. 生物具有固定的生长发育顺序14、一般情况下,廊道中不会出现AA. 濒危种B. 边缘种C. 外来种D. 一般种15、在近代生态学思想萌芽期,林奈认为自然是为人类利益服务的,其代表作是CA. 《森林树木的演替》B. 《地质学原理》C. 《自然的经济体系》D. 《塞尔伯恩的自然史》16、20世纪50年代导致日本九州水俣镇发生水俣事件的是DA. 镉污染B. 砷污染C. 铅污染D. 汞污染17、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BA. 《气候变化公约》B. 《人类环境宣言》C. 《我们共同的未来》D. 《21世纪行动议程》18、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提出的关于地球表面和化学组成受地球表面生命总体调控的假说是CA. 大爆炸假说B. 大陆漂移假说C. GAIA假说D. 外太空生命物质迁入假说19、以种子越冬的生活型是AA. 一年生植物B. 隐芽植物C. 地上芽植物D. 地面芽植物20、下面属于获得性行为的是BA. 飞蛾扑火B. 鹦鹉学舌C. 蜘蛛结网D. 候鸟迁飞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21、景观中的物种流包括无规律的被动运动和有规律的主动运动两种形式。

22、对于很多小动物来说,一般只需较短的时间便可完成整个驯化过程,这种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称为实验驯化,也称短期驯化;而在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则称为气候驯化,也称自然或长期驯化。

2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各种水平的结构模式,可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三种类型。

24、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工业文明的理念是“征服自然,向大自然挑战”,而生态文明则提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为友”。

25、生态旅游的功能一般包含:旅游功能、保护功能、环境教育功能和扶贫功能。

26、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

27、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光、温、水、气、肥等因子构成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种群内在的遗传特征。

28、根据捕食者的食物类型,捕食者可分为以植物组织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动物组织为食的食肉动物和以动植物两者为食的杂食动物三种类型。

29、菌根中的真菌一方面从植物根系获取养分,另一方面又供给植物水分和矿物营养,这种共生关系属于互利共生;而石斛附生于树干,则属于偏利共生。

30、不同的光质对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可见光中,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31、研究生物个体如何适应环境的生态学分支学科是个体生态学;20世纪90年代,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方法等信息技术的渗透,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32、经济的外部性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两个方面。

33、生态系统的固氮途径包括高能固氮、生物固氮和工业固氮。

34、群落物种多样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群落所含物种的多寡,即物种丰富度;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即物种均匀度。

35、在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优势种既是群落的优势种,又是群落的建群种。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6、生态城市应满足哪些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答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37、为了适应水体环境,水生植物在形态上有哪些特点?(1)水生植物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的形成为丝状(如金鱼藻)。

丝状叶可以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叶子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水里的光照和吸收水里溶解的二氧化碳,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

(2)水生植物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发达的通气组织(如莲藕),这样即使长在不含氧气或氧气缺乏的污泥中,它们仍可以生存下来。

(3)水生植物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利于水中漂浮生活。

38、湿地生态系统有哪些生态服务功能?(1)保护生物多样性。

(2)固定CO2和调节区域气候。

(3)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

(4)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5)供水功能。

(6)生态旅游功能。

39、景观变化的自然驱动因子有哪些?(1)地质地貌的形成。

(2)气候的影响。

(3)动植物的定居。

(4)土壤的发育。

(5)自然干扰。

40、依据Logistic曲线,请描述种群密度增长5个时期的特点。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也可称为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2K )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2K 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 值而饱和。

41、根据地理物种形成学说,请简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地理形成学说,即地理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它是被普遍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承认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根据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物种形成大概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地理隔离;②独立进化;③生殖隔离机制建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2、生态系统由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请阐述各自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的,其中:1、非生物组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 存空间。

2、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

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其作用就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所制造的现成有机物,以这种方式促进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和信息的传递,进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发展,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是分解生态系统中死亡的动植物残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生产者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物及矿物质,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

43、请阐述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系列各阶段的特点。

根据淡水湖泊中湖底的深浅变化,其水生演替系列将有以下的演替阶段:(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此阶段中,植物是漂浮生长的,其死亡残体将增加湖底有机质的聚积,同时湖岸雨水冲刷而带来的矿物质微粒的沉积也逐渐提高了湖底。

这类漂浮的植物有:浮萍、满江红,以及一些藻类植物等。

(2)沉水植物阶段。

在水深5m~7m处,湖底裸地上最先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轮藻属的植物。

轮藻属植物的生物量相对较大,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自然也就使湖底的抬升作用加快了。

当水深至2m~4m时,金鱼藻、眼子菜、黑藻、茨藻(等高等水生植物开始大量出现,这些植物生长繁殖能力更强,垫高湖底的作用也就更强了。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随着湖底的日益变浅,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如莲、睡莲等。

这些植物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生物量较大,残体对进一步抬升湖底有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当它们密集在水面上时,就使得水下光照条件很差,不利于水下沉水植物的生长,迫使沉水植物向较深的湖底转移。

这样又起到了湖底的抬升作用。

(4)直立水生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使湖底大大变浅,为直立水生植物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终直立水生植物取代了浮叶根生植物。

如芦苇、香蒲、泽泻等。

这些植物的根茎极为茂密,常纠缠交织在一起,使湖底迅速抬高,而且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形成一些浮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