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高校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高校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试讲科目中国哲学史
试讲章节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
章节题目仁学思想
试讲人朱银勉
试讲日期2014.04.26
【教学目标】
掌握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正确认识孔子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教学重点】
1.掌握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

2.把握仁的两个基本特点。

3.正确区分礼和仁的关系、孝悌和仁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2.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我们知道《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论语》中,“仁”字涉及五十八章,总共出现了109次。

这说明孔子平时和他的弟子讨论“仁”的频率是非常多的,也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仁。

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概念?仁和孔子要恢复的周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次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臣杀君、子杀父,局面非常混乱,孔子认为要制止这种混乱局面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

所谓“周礼”就是西
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

它的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复兴的是这种周礼吗?不是的,孔子虽然主张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因为完全因袭已不能充分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即有所“损益”。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重要内容,这就是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关于仁的论述相当多。

《论语》颜渊篇有一章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仁,在这一章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了行仁的具体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理解这几句话,有几个关键的字词我们必须先了解。

○1克已复礼:克:担当,承受。

复:往来,引申为践履。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过多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都符合礼。

②一日:一旦,等到。

③归:兴。

④由:靠,凭借。

为仁由己:为仁全靠我们自己。

理解了这几个关键字词,这几句话的意思大家应该就能理解了,我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一会儿我请几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几句话。

(五分钟过后,请同学们试着翻译一下这几句话。

老师纠正翻译不准确的地方。


字面意思:孔子说:“约束我自己来践行礼,那就是仁了。

只要一天能这样,全天下就兴仁了。

为仁全靠我们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就是不合于礼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深层内涵:“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两句话说明了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全天下就会兴起仁。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说明仁的一个特点: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说明了仁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即仁是一种全德。

孔子的仁学思想散见于《论语》各章,仅从颜渊篇中的这一章我们还无法把握仁的全貌,为了更好的把握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以及仁的特点,必须结合其他章节来作进一步说明。

一、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孔子着重从政治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制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

对于统治者来说,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
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①恭:恭敬,礼让。

②宽;宽厚。

③信:忠信。

○4敏:勤快。

○5惠:慈
惠,好处。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思考这段话的含义,五分钟后请同学们试着翻译这段话。

老师纠正翻译不准确的地方。


这段话的意思是:能奉行恭、宽、信、敏、惠这五个方面,就可以为仁了。

恭敬礼让,就不会受到侮慢;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忠信,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勤快,就容易取得成就;慈惠,就能使人尽心尽力地、心甘情愿地为你效力。


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个方面就被称为是仁,这五个方面的品德是合格的君主应该具有的,它既是君主的内在品德又是驾驭人民、统治国家的手段,这里的仁的作用其实就是礼的作用,孔子把这种恢复礼制、巩固礼制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称为“仁”,仁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性。

我们知道,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的品德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品德。

二、实行了孝,便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孝悌和仁的关系)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论语·学而》)
①弟子:在这里指年纪幼小的人。

②入:在家。

③出:外出学习或做事。

弟:同“悌”,尊敬兄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人在家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要
尊重兄长。

孔子弟子有若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两种品德就是行仁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孝和忠是统一的,孝敬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实行了孝,也就是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

孔子在泰伯篇中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就是说,统治者能身体力行孝悌,老百姓就都具备了仁的品德,无形中就消灭了犯上作乱的现象。

基础内容
宗法制周礼仁
基本要求
(孝悌)仁
孝悌与仁的关系
上面我们分析了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仁的两个特点。

三、仁的特点之一:为仁由己而不由人。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到了。

他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里仁》)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

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实现仁依靠本人的决定和努力,是每个人完全可以做到的。

孔子宣扬为仁的自觉性,就是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
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的品德,又如何能去实行礼呢?他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没有仁的内涵,光有玉帛、钟鼓等礼的形式,是不能称作礼的。

仁是礼的内在元素,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是孔子的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的仁礼观。

这样,仁成为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种主观的道德标准,那么人们如何自觉地实现仁呢?孔子提出了实现仁的简易方法——忠恕
四、实现仁的简易方法——忠恕
在里仁篇孔子说自己的一以贯之之道就是忠恕,在雍也篇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作为仁人,自己要想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已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在颜渊篇中,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我们终身都要奉行一个原则,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