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范德华力包括引力和排斥力,其中作用势能与 原子距离的6次方倒数成正比。
(3)疏水作用
(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 非极性侧链为避开极性溶剂水彼此靠近所 产生
• 主要存在蛋白质的内部结构 蛋白质表面通常具有极性链或区域
• 蛋白质可形成分子内疏水链/腔/缝隙
——稳定生物大分子的高级结构
(2)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 )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作用力,是一个原子的原 子核吸引另一个原子外围电子所产生的作用力。它 是一种比较弱的、非特异性的作用力。
这种作用力非常依赖原子间的距离,当相互靠 近到大约0.4~0.6nm(4~6A)时,这种力就表现 出较大的集合性质。
改变而引起其余亚基和整个分子构象、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 的作用。因别构而产生的效应称别构效应。
肌红蛋白
1
饱 和 度 0.5
0
血红蛋白
在毛细血管中 O2的压力
在肺部O2 的压力
20 40 60 80 100 120
O2压力
血红蛋白是别构蛋白,O2结合到一个亚基上以后,影响与 其它亚基的相互作用。
(三)Hb结合氧的调节
• 平行肽链间以氢键从侧面连接的构象
2、-折叠的类型
平行的β-片层结构中,两个残基的间距为0.65nm; 反平行的β-片层结构,则间距为0.7nm
• 平行式: 所有肽链 的N-端 都在同一 边
• 反平行式: 相邻两条 肽链的方 向相反
(三) -转角和凸起
1、 β转角( β turn/bend/hairpin structure)
(5)表面空穴
——营造疏水环境、活性功能部位
八、亚基缔合和四级结构
蛋白质四级结构 (Quaternary Structure)
指由多条各自具有一、二、三级结构的肽链 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起来的结构形式。 包括各亚基:
数目、种类、空间排列方式 亚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血红蛋白 (22)
1.5 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
1.4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一、 研究蛋白质构象的方法
(一)研究蛋白质结晶体: X射线衍射法
(二)研究处于溶液中蛋白质构象的 光谱学方法:
紫外光谱 核磁共振 荧光和荧光偏振 圆二色性 扫描隧道显微
伦琴1901年获 诺贝尔物理奖
二、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
1、影响蛋白质结构的因素
内力(内因)
蛋白质分子内各原子间作用力
OC
+
N
共振形式
相邻的肽平面构成两面角
多肽链:通过可旋转的Cα连接的酰胺平面链
• 这种旋转是受到限制的
(二)可允许的φ 和ψ 值: • 拉氏构象图
四、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 指肽链的主链在空间的排列,或规则的 几何走向、旋转及折叠。
• 只涉及主链构象及链内/间形成的氢键 • 主要有-螺旋、 -折叠、-转角、无
B 肽键较一般碳—氮单键为短
C 与肽键相连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呈反式结构 D 肽键可自由旋转
答案:A。
典型的α-螺旋是
A 2.610 B 310 答案:C。
。 C 3.613
D 4.015
下列关于蛋白质的α-螺旋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属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B 多为右手α-螺旋,3.6个氨基酸残基升高一圈
1、波耳(Bohr)效应 H+、CO2促进O2的释放
碳酸酐酶
H+—Hb氧合的拮抗物
pH降低时:促进氧的释放 缓冲血液pH
Bohr效应
在氧分压不变时,低pH能促进更多的氧释放
CO2与Hb的结合
氨甲酸可形成额外的盐桥:稳定T态 促进氧的释放
2、BPG降低Hb对氧的亲和力
Hb四聚体只有一个 BPG结合部位 —4个亚基缔合形成 的中央空穴内
一、肌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一)三级结构
myoglobin,Mb
丙酸基
丙酸基
甲基
甲基
乙烯基 甲基
甲基
乙烯基
血红素
(二)O2与Mb的结合
Mb的氧结合曲线
MbO2 氧合Mb
Mb+O2
去氧Mb
氧合Mb与去氧Mb的浓度比与氧浓度成正比
Y=
Y
Mb氧结合/解离曲线
二、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hemoglobin, Hb )
键能
• 肽键
90kcal/mol
• 二硫键
• 离子键
3kcal/mol
• 氢键
1kcal/mol
• 疏水键
1kcal/mol
• 范德华力
0.1kcal/mol
这四种键能远小于共价键,称次级键
提问:次级键微弱但却是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中主 要的作用力,原因何在?
数量巨大
三、多肽主链折叠
(一)酰胺平面与α-碳原子的二面角
•反平行β折叠片中的一种不规则排列 •实质上是多出来的一个AA残基
(四)无规卷曲(random coil)
——泛指不能归入明确的二级结构 如折叠片和螺旋的多肽片断。
五、纤维状蛋白质
脊椎动物体中50%以上是纤维状蛋白质 支架、防护作用 规则的线性结构
不溶性纤维蛋白 (角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 纤维蛋白
• 肽链主链骨架180°的回折结构 特点: • 由4个连续的AA残基组成 • 第一个残基C=O • 第四个残基NH 形成氢键
O ……( 氢 键 )……… H
—C—(NH—CH—CO)2—N— R
• 比较稳定的环状结构 主要存在于球状蛋白分子中 多数处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
2、 β凸起( β bugle)
2,3 - 二磷酸甘油酸
离子键稳定T态
三、血红蛋白分子病
分子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蛋白 质中氨基酸种类发生变化,并引起功 能降低或丧失。
镰刀型贫血症(sickle-cell anemia)
• 镰刀状贫血病—血液 中大量出现镰刀红细 胞,患者因此缺氧窒 息
它是最早认识的一 种分子病
死亡率极高
由于遗传基因突变 导致血红蛋白分 子结构突变
正常型 (Hb A)
β链
镰刀型 (Hb S)
β链
N ---Val-His-Leu-Thr-Pro-Glu-Lys ---
谷氨酸
---Val-His-Leu-Thr-Pro-Val-Lys ---
缬氨酸
(极性)
(非极性)
β-链
1 2 3 45 6 7
Hb-A
Val-His-Leu-Thr-Pro-Glu-Lys…
可溶性纤维蛋白 (肌球蛋白 血纤蛋白原)
(一)-角蛋白 (Keratin)
皮肤与皮肤的衍生物
主要由-螺旋构象的多肽链组成
微纤维 毛发的结构 α
鳞状 细胞大纤维螺来自旋皮层细胞初 原 纤 维
微 原 纤 维
卷发(烫发)的生物化学基础
角蛋白在湿热条件下伸展转变为—构象, 冷却干燥时可自烫发发地时 恢复原状。 • 侧链R基一般较大,不适于处在—构象 • 螺旋多肽链间有着很多的二硫键交联 ——交联键使外还力原剂解除后肽链恢复原状
(4)离子键 (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
• 又称盐键:具有相反电荷的两个基团间的 库仑作用。
F:吸引力 Q1/2:电荷电量 ε :介质介电常数 R:电荷质点间距离
多肽链
R基团间的相互作用及稳定蛋白质三维构象的作用力
a.盐键 b.氢键 c.疏水键 d.范德华力 e.二硫键
(一)结构:α1 、α2、β1、β2亚基
• 肌红蛋白
血红蛋白α
血红蛋白β
• 氨基酸序列大不相同,功能相似(载氧),结构相似
• 结构决定功能
BPG
血中氧分子的运送:
任何一个亚基接受氧分子后,会增进其它亚基吸附氧分子的能力
氧
分
子
(R)
Lung
relaxed state 环境氧高时
Hb 快速吸收氧分子
Hb-S
Val-His-Leu-Thr-Pro-Val-Lys…
含氧-HbA
含氧HbS
Val 取代Glu
O2 脱氧HbS
粘性疏水斑点
O2
疏水位点
血红蛋白分子凝集
三、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立体结构模型
三维电镜 图
(2)酶联免疫 吸附法 (ELISA):
专一性检测微量的蛋白 质(10-9克)。
专一性强,灵 敏度高。
氢键, α-螺旋遇 到Pro就会被中 断而拐弯
3、其他类型的螺旋
• 310-螺旋 • π螺旋(4.316-螺旋)
(二) -折叠 ( -pleated sheet)
• 由两/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肽链平行排列, 通过链间的氢键交联而形成。
• 肽链主链呈锯齿状折叠构象。
1、-折叠结构特点
• C总是处于折叠的角上 • AA的R基团处于折叠的棱角上并与之垂直 • 氢键主要在链间/同一肽链不同部分间形成 • 几乎所有肽键都参与链内氢键的交联 • 氢键与链的长轴接近垂直
• 肽键、二硫键——一级结构
• 氢键、疏水作用、范德华力、离子键、二 硫键——三维结构
外力(外因)
与溶剂及其他溶质作用力
(1)氢键( Hydrogen bond )
• 两负电性原子对氢原子的静电引力所形成 X—H…Y
• 质子给予体X-H和质子接受体Y间相互作用 • 氢键具有:
方向性-(键角)指X—H与H…Y间的夹角 饱和性- X—H只与一个Y结合
动脉
(T) tense state
静脉
释放氧分子后
HemoglobinHb 变回 T state
环境氧低时 Hb 迅速释放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