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慎思_续孟子_对孟子的解读

林慎思_续孟子_对孟子的解读

林慎思 续孟子 对孟子的解读李葆华(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摘 要] 续孟子 为唐代见于著录的除注本外仅存的一部孟子研究专著。

虽然所表达的思想与孟子文本出入较大,但反映了唐代孟子研究的基本面貌,其中一些很有价值的章节,是唐代孟子研究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林慎思;续孟子;述评[中图分类号]K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5)03-0028-03Linshensi Continuous Mengzi comment onLI Bao-hua(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Harbin College,Harbin,Heilongjiang 150086,China)Abs tract :Continuous Mengz i i s a works that in Tang period in title catalogue e xcept the explanatory book and which dis covers the Mengzi.Though this expresses the ideas which has the great difference from the original text,i t reflected the features and appearances which had discovered in Tang period.By i nterval it comes out some valuable c hapter,it is the i mportant history material which has disc overed Mengzi i n Tang period.Key words :Linshensi;Continuous Mengzi ;Comment on[收稿日期]2005-01-20唐代孟子研究的著作,有见于著录五部。

其中三部为注本,二部为专著。

二部专著即林慎思的 续孟子 和刘轲的 翼孟 。

翼孟 一书,朱彝尊 经义考 著录为三卷,但朱彝尊也未见过此书。

续孟子 一书,当代的孟子研究学者说此书久已散失,也未见有辑本,只见于 崇文总目 和 直斋书录解题 。

此书究竟为何续演了孟子,现已无从考察[1]( 孟子研究 )。

偶翻浙江出版社百子全书 , 续孟子 列于其中。

唐代流传下来的孟子研究专著,只此一部,可以说弥足珍贵,故作述评。

续孟子 仿 孟子 ,语言风格,叙事论说体例与 孟子 同。

分上下两卷、十四章,与赵岐所分章节相同(有人说分15章,不确)。

各章题目均为人物,依次为梁大夫、梁襄王、乐正子、公都子、高子、公孙丑、屋庐子、咸丘蒙、齐宣王、万章、宋臣、庄暴、彭更、陈臻。

怎样评价续书?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不与原书的认识发生形式逻辑方面的矛盾,沿着原书的思想轨迹,对原书进行补充和说明,深入探索以完善其思想体系,帮助人们进一步加强对原书的理解。

与原书认识矛盾不符,即使思想先进,也不符合续书写作原则。

尤其对 孟子 一类经典元本,更不可以己意、以时代的认识去补充和提高,这是评价续书第一应注意的问题。

续孟子 恰恰在这一问题上走得太远,这是我们对其书总体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兹举数章说明。

!举贤与能∀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多次重复这一思想。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2]( 孟子#尽心下 )在列举仁政措施的时候,孟子往往把举贤与能放在第一位。

怎样举贤与能,显得十分重要。

孟子的办法是!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2]( 孟子#梁惠王下 )察不肖以去之,也要经左右、诸大夫、国人、亲身审察这样四个关口。

孟子是在讲!国君任贤,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这样情况下提出的办法,有十分浓厚的维护贵族世袭权力的味道,但也可以看作一般举贤能的办法。

孟子的这一思想惹人瞩目,许多近世孟子研究者甚至将其视为中国两千年前已有民主政治的证明。

孟子的这个思想难能可贵,它揭示了一个主观逐步地、有程序地合于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

续孟子 则没有这样的过程,它去繁琐而就简单。

任忠去邪,左右前后,贤不肖孰辨? 续孟子 的回答是!用之而已矣。

∀它的理由是!夫材既伐矣,离于山谷,处于庭庑,久则圩墁以封,苔藓以周,目之于外,诚不分其松栎也。

∀只有经斧斤削之之,索其!内∀,然后才能分松栎。

识人也是如此。

∃28∃2005年第3期(总第191期)北方论丛THE NORTHERN FORUMNo 3,2005Total No 191!贤不肖在王之左右诚久矣,进退以恭,言容以庄。

目之于外,诚不分其贤不肖也。

在禄以诱之,劳以处之,索其内然后辨矣。

∀[3]( 续孟子#齐宣王九 )如果不使用,知道哪个是贤,不肖是哪个? 续孟子 的这一思想有其合理内涵。

孟子 和 续孟子 的办法,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合起来就很全面、圆满、辩证,但需要指出的是,大胆一面,不是孟子思想。

!与民同乐∀,!独乐不如众乐∀、!先民乐后己乐∀,同样是孟子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 梁惠王下 中,孟子一连以数章阐发这思想。

他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意谓王爱好舞乐,那齐国就会很不错了。

很不错的前提是,不使百姓!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这样百姓不仅不反对王好舞乐,反而!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并且孟子还不管统治者喜爱的是!淫乐∀还是!雅乐∀。

齐宣王明确地说:!寡人未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即使如此,孟子仍然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齐宣王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对此都不以为意,认为只要让百姓安定地活下去,好乐、好田猎、好货、好色都无妨。

这是孟子执中行权思想的突出表现。

续孟子 解释孟子离齐的原因时,则将其归结为齐王好淫乐:!吾尝观齐王之意也,先有执雅乐之器进于王,王始重之,使奏而未尝乐也;后有执靡声之器进于王,王始轻之,使奏而未尝舍也。

然而执雅乐之器者,王虽未弃,王终不能用也。

∀[3]( 续孟子#高子五 )在此, 续孟子 是把孔子的思想给了孟子。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4]( 论语#微子 )孔子于乐分得很清。

众所周知有!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之说,这是孔学重礼乐的明证。

至孟子,礼崩乐坏,孟子已无法坚守这块阵地。

把孔子思想给予孟子,看似先进与雅洁,实则于孟子理解,只能混淆视听。

与孟子思想离得最远者为第十二章 庄暴 。

庄暴向孟子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鲧是禹的父亲,鲧被舜处死而禹接受了舜的禅让,那么禹这算是尽孝吗?∀孟子思想核心是!仁∀,仁最突出、最具体的表现是!亲亲∀,即孝敬父母。

孟子笔下的舜的父亲犯了法,舜弃天子之位,背负父亲逃往海滨。

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尽孝成仁比推行仁政于天下的事功价值更高,谓之大孝,为仁之最。

那么,如何解释禹的行事?按照一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推论:禹的行事正确,则孟子思想根基被挖空;禹之行事错误,则孟子笔下,禹为圣人。

这是个两难问题。

禹应向舜复仇,才是正理,而现实则是禹受舜禅,禹又是孟子极为推崇的人物。

续孟子 的解释是:!禹之孝在乎天下,不在乎一家也。

夫鲧遭舜殛,公也;禹受舜禅,亦公也。

舜不以禹德可立而不殛鲧,是无私于禹也;禹不以父仇可报而不受禅,是无私于舜也。

且舜哀天下之民于垫溺也,命禹治之。

禹能不私一家之仇而出天下之患也,此非禹之孝在乎天下,而不在乎一家与?苟私以家之仇而忘天下之患,何以为禹之孝?∀ 续孟子 以公私之心论舜禹,与孟子以亲疏关系论人伦关系相差太远。

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孟子无论述。

但春秋战国时儒家认为:!事君与事父不同,事君是%义合&,事父是%天属&。

%义合&可合可离,%天属&则只能合不能离。

父无罪而被诛,君主的裁决就是一种不公正的非法裁决,君臣之间的%义合&关系就不再存在。

君主就成了被害臣下儿子的仇人。

子就可以为父复仇,向君主讨还血债,通过自己个人的行动恢复被君主破坏了的自然的公正。

父有罪而被诛,君主的裁决就是公正的合法裁决,君臣之间的义合关系依然存在,被制裁的臣下的儿子就不可以复仇。

∀[5] 公羊学引论 )所以禹不可复仇,仍为舜之臣。

续孟子 以公私对立谈义利,禹是弃私就公。

以公私对立谈义利,成为学术的主流是在宋代。

程颐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

∀朱熹也认为:!义是天理之公,利是人欲之私。

∀这于孟子思想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认为,林慎思于 孟子 理解并不全面,未完整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体系。

这类续书,占十四章中七八章之多。

从总体上说,此书于孟子研究,价值不高,但绝非全无是处。

有少部分篇章,得孟子精髓;有些还提出了比较新颖、重大的问题,兹举数章说明。

孟子有!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之说[2]( 孟子#尽心上 ),故当时有!尧有天下,比屋可封;纣有天下,比屋可诛∀的熟语。

恐怕时人对此有疑议, 续孟子 作 陈臻 第十四章,借陈臻之口问曰:!尧有天下,皆谓比屋可封,然而四凶在庭,亦可封邪?纣有天下,皆谓比屋可诛,然而三仁在侧,亦可诛邪?∀意谓仁人在位,也存坏人;暴君当政,亦有仁者。

!比屋可封,比屋可诛∀是否过于绝对? 续孟子 说:!以其大而举之,不以其小而废之也。

尧之仁也,化天下皆如尧之仁矣,不以四凶不可封而废天下可封也;纣之戾也,化天下皆如纣之戾矣,不以三仁不可诛而废天下可诛也。

∀!以其大而举之,不以其小而废之。

∀这是就语言对事实概括的准确程度而提出的至今仍闪耀着思想光辉的结论。

众所周知,语言对事实的概括应不夸大,不缩小,亦即实事求是。

但这种实事求是绝不是机械的、僵化的、照相式的。

我们不可以根据!四凶在庭∀而推断!尧有天下,比屋可封∀为错;也不可据!三仁在侧∀而推断!纣有天下,比屋可诛∀为非。

这种实事求是,应是大体的、本质的。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语言概括,才能反映事物的大体与本质,实事求是。

以细节的、非本质的东西否定大体的、本质的东西,恰是貌似实事求是而反实事求是。

我们肯定 续孟子 本章,不仅因其道理讲得清晰,更重要的,它符合孟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修身∀,修身包括两个方面:!养心∀和!养身∀。

孟子总是将!养心∀放在第一位,认为养心是大者,养身是小者, !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 续孟子 将这个思想延及人的认识概括事实的领域,应该说有所贡献。

在 孟子 一书中,孟子与梁襄王接触只有一次。

结束后,孟子出对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2]( 孟子#梁惠王上 )具体怎样,全书未谈。

这给后人的想像留下了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