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源学

史源学

史源学简介一、定义什么是史源学?简而言之,史源学就是一门寻考史料来源的学问。

陈垣认为,研究史著,应该认真寻考其所依据的史料来源,以考察其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是否正确。

他常说:“史源不清,浊流靡己。

”并强调“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出”,必须“一一追寻其史源,考正其讹误”,以达到“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

可以说,史源学是他在长期治史和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是中国20世纪历史学研究的一大创新。

二、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垣为了传授史源学之精神,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了“史源学实习”课。

这门课的讲授方法是:其一,选定教材。

他认为最好是选用近代史学名著,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顾炎武的《日知录》,全祖望的《鲒埼亭集》等。

其理由一是名作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教益;二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考其史源,如能发现名家大师在引证史料中的讹误,会大大激发起他们研究的兴趣,增强他们研究的自信心,并体会到即使是名家大师之作,也不可盲目迷信。

其二,寻考史源。

陈垣每次上课,都要从所选定的名著中抽出一二篇,交学生“抄好后即自点句,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晦者释之,误者正之。

隔一星期将所考出者缀拾为文,如《某某文考释》或《书某某文后》等”。

他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寻考史源:“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

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

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

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计算、比例、推理。

”一是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

这一条是强调通过史源学考察史料的可信程度。

例如,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陈垣以史源学的方法,从版本异同上发现《提要》所据版本之谬;而《广弘明集》原本并不误,以高丽本为证,其书唐高宗者皆作“今上”。

穷史料之根源,不仅为了判断史料正误,还可以厘定各史料间的“父子”、“兄弟”关系,以明史料之优劣。

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考贯云石事迹,就从《元史》本传追寻史源,发现本传乃采自欧阳玄《贯公神道碑》,且神道碑记载更详;确定两种史料的“父子”关系后,陈垣舍《元史》本传而用神道碑,证明了贯云石学佛之事。

二是看其引证是否充分。

考证前史所下结论往往需要追踪史源,看其对史料的引证是否充分。

清代史家曾争论一历史公案,即楚汉战争中项羽拘刘邦家属为人质,究竟所拘为何人?顾炎武《日知录》据《汉书·高帝纪》所载“太公吕后”,认为只有刘邦之父及妻。

赵翼《廿二史札记》据《史记·高祖纪》所记“父母妻子”,认为除太公、吕后外,还有刘邦母及刘邦子。

陈垣遍查《史记》、《汉书》,发现顾、赵二人引证皆不充分,因为两种提法史、汉二书皆曾多处用过,可证此两语乃家属通称,不必拘泥于具体人物的考辨。

三是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

前人采集史料或有疏忽,故造成结论之谬。

四是看其判断是否准确:计算、比例、推理。

追根史源,还应注意核对前人的判断是否准确。

比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在考证《后汉书·光武帝纪》时,认为光武帝年岁应为64岁。

陈垣以年代学进行核算,指出凡“一年有两纪元之例,中间须少算一年”。

光武帝在建武三十二年改元建武中元元年,赵翼未注意一年之中有两纪元之例,将光武帝即位时年岁,累加建武三十二年、中元二年而未减一年,计算上失误。

光武帝去世时实为63岁。

陈垣认为“非逐一根寻其出处,不易知其用功之密,也无由知其致误之原。

”如在一次《史源学实习》课中,陈垣通过“读《廿二史札记》所得教训”,让学生从六个方面举例说明之:“一、读书不统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

二、读史不知人论世,不能妄相比较。

三、读书不点句分段,则上下文易混。

四、读书不细心寻绎,则甲乙事易淆。

五、引书不论朝代,则每因果倒置。

六、引书不注卷数,则证据嫌浮泛。

”可以想象,学生们要认认真真回答出这六个问题,就必须自己动手找资料、翻目录,独立思考,追根溯源,分析考证,这对学生提高读史和科研能力该有多么大的帮助。

可见,“史源学实习”课是一门启发思维,锻炼动手能力,将学与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严谨学风的课程。

三、启示一、历史学毕竟是一门实证性科学。

因此在治史中对史实史料的来龙去脉认真搜寻考证是十分必要的。

唯其如此,治史者必须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捱得住寒窗岁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才行。

二、历史科学固然需要理性思考和理论提升,但应该明确:翔实、精确、可靠的史料史实是理论抽象的基础,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三、培养人才重在培养能力和端正学风,“史源学实习”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此。

怎样查找古代人物古人事迹大多包含在二十四史中。

二十四史中的列传主要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

查找二十四史中的人物资料,可以使用《二十五史人名索引》(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但该书提供的页码是以开明书店印行的二十五史为准的,颇不便现在使用。

在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四史中查找人物传记资料,可以使用《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中华书局出版)。

但该索引中只能查找正史中有传的人物,其他散见于各处的人物仍无从查找,在这方面可查找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人名索引》、《汉书人名索引》一类的专史索引。

查找古人事迹仅据二十四史还不够。

因为正史记载遗漏很多。

如《史记·李牧传》对其被杀非常简略,而《战国策》中却记载颇详。

各种类书、杂史、笔记以及诗文集中,也都汇集了不少古人资料。

如《太平御览》征引资料极其丰富,其中汉人传记达百余种,多为现在不传之书。

《册府元龟》记录了上古到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

他如《初学记》、《艺文类聚》、《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汇集了很多资料。

诗词曲话采集人物事迹也较丰富,如《唐诗纪事》对诗人名篇、本事、世系、爵里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还可查找其人的诗集、文集。

查找古人事迹可以凭借《二十四种传目引得》、《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左传人地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宋元学案人名索引》、《三国志人名录》、《历代人物年里碑传总表》等工具书。

查找古人的室名、别号、别名、字等资料,可以参考《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等工具书。

查找古代帝王要弄清楚他们的年号、庙号和谥号。

年号是帝王的年号,如永乐、崇祯、康熙、光绪。

庙号如文、景、太宗、太祖。

谥号如仁皇帝、纯皇帝。

查找帝王的年号、庙号和谥号可以借助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等工具书。

一般情况下,查找古代人物资料可以翻检《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三部常用工具书。

怎样查找古人的室名别号查找别名的专门工具书,目前可以见到的较早著作有宋代徐光溥编的《字号录》。

此书专录宋代人物,共分36类,但遗漏很多。

清代的这类书籍有葛万里的《别号录》、史梦兰的《异号类编》。

后者内容丰富全面。

该书所收人物从周秦直到清代中叶,上至帝王,下及娼妓,无所不有。

它把所收名号分为十四大类,在同一类下大体按照时代排列,查找较为方便。

该书最大优点在于它指出了资料出处。

目前最为常用的这类工具书有《室名别号索引》和《古今人物别名索引》。

前者由陈乃乾先生编辑,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

该书的优点有:①收录较完整。

含先秦至现代人物的室号别名一万多个。

②排列有序,查找方便。

③注明籍贯,便于查考。

该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别号字数限于三字以上,两字别号则未收录。

如从“容斋”查不到洪迈,从“定庵”查不到龚自珍。

此外还有检校不精之处。

1936年广州岭南大学印行的《古今人物别名索引》由陈德芸所编。

该书条目多达七万零二百多条,其内容范围已不限于别名,还有一部分的原名、表字、谥法、职官、庙号、爵位等内容。

所收人物至1936年。

此书虽较全面,但又有不周全不科学之处,而且检字不便。

商务印书馆重印的臧励龢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后附有“异名表”,其中包含部分字号及部分以官职、籍贯和封号称者,也可借以查找人物别名。

唐代对人有异于各代的一种称呼法,即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代其人。

如杜甫是杜二、李商隐为李十六、岑参是岑二十七。

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岑仲勉的《唐人行第录》可以查阅这一方面的内容。

怎样查找中国古地名查找古地名首先可查阅谭其骧先生主编、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该图集共八册,收古地名约七万条左右。

1982年以来各册陆续出版。

每册均附有“地名索引”,“索引”后附有“地名首字笔画检字表”和“汉字简体繁体对照表”,使用它们可以很快查出古地在今天的位置。

但应注意,并不是每一朝代的州县名称都能查到。

如遇了解某古地的沿革和概况,可先查阅《辞海》或它的《历史地理分册》,因为古代的重要地名多已收录,而且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解释比较准确。

但今地名上有一定问题。

可以查阅《地名大辞典》。

清初学者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分六册出版)收地名三万余条,很是丰富。

但由于全书内容浩繁,翻检不便,可以参考日本学者青山定男编辑的《读史方舆纪要索引·支那历代地名要览》(日本东方文化学院1933年出版)此外,可以参考《嘉庆重修一统志》。

今人著作可参考赵泉澄编著的《清代地理沿革表》(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和《清史稿·地理志》。

怎样查找古代典章制度首先可通过词典类工具书解决。

如《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辞源》、《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等。

进一步了解有关典章制度要查阅政书。

政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为“会通古今”的“十通”;另一类为断代的“会要”、“会典”。

十通(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共2714卷,商务印书馆曾于1935——1937年会印成精装本,连索引共二十一册,颇便检索。

《十通索引》以四角号码索引,分类详细。

政书中“会要”、“会典”的记载更详细。

查找官制、兵制、科举制有专门表谱。

如清代沈炳震的《廿一史四谱》五十四卷。

所谓“廿一史”至西汉到元代的历朝正史。

“四谱”指《纪元谱》、《封爵谱》、《宰执谱》、《谥法谱》。

1956年出版的《历代职官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