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复习1、屮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3、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肓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而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4、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南京、北京城市布局特点——综述题或简答题。
汉长安:布局特点:a)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人城内。
b)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c)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曹魏邺城: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後的格局;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屈住区,宫城以西为王室专用园林。
干道南而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E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分区更为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北魏洛阳:多重城墙;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采用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道路呈方格形。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分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丿郭屮心,皇城在宫城Z南,外廓城则以宫城、皇城为屮心,向东西南三而展开;从城市的平而布局來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廓城的民徳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犬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人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Z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城市建设特点:1)方正的城市轮廓;2)多重城墙;3)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对称,宫城居中,对称布置,突出屮轴线;4)左祖右社;5)采川棋盘式路网,且道路很宽;6)釆用封闭的里坊制度和集中市制;7)城币有良好的绿化环境北宋东京布局特点:三套方城,平面形状并不规则方正;城市T•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其他一般道路和巷道也多呈方格形,也有部分丁字相交,在里城内有几条斜街;店铀密集的商业代替了严格管理的里坊和集中的市肆;城市居住区仍分坊,但无坊门和坊墙,是开放式的,多在沿街店铺和贵族府邸后而建院落式住宅;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和良好的绿化环境。
明南京:城帀布局:明代南京包括宫城、皇城、应天府城和外郭城。
皇城环绕在宫城Z 外,京城按山川、江湖地理形势因地制宜而建,外郭利用丘陵岗阜的有利地势建造,墙体以构筑上墙为主。
明南京城市建设特点:1、利用口然(江河、山川、丘陵)作为天然屏障,整个城市顺应自然自由布局,呈不规则形状。
2、皇城、宫城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又加以发展,皇城、宫城布局方正3、宫城居皇城屮,依从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明淸北京:1、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币、三重城墙等,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2、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壮丽的景彖;3、城内道路受皐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4城市商业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屮;5、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互通划分为长条形的屈住地带,-般并列设置三进的四合院;6、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水多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7、城内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5、西汉长安城市区域规划特点?区域规划:“三辅”一京城、陵邑、郊县“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1、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2、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3、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6、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综述题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1)汉长安的修建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而唐长安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优良传统,按一定意图去建造,布局严整。
(2)汉长安由于是逐步形成的,功能分区不明显,形制不规整,宫殿与平民居住群相混杂。
而唐长安规划者严格讲究左右対称,功能分区明确,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I 韦I,“官民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
(3)唐长安、汉长安的一半屈住区是较为相似的,汉代称闾里,里四周有墙,每而有门,闾是里的内门。
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唐代实施坊里制。
(4)汉长安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而唐长安为了体现王朝气象,规划的方方正正,十字路网,很规整。
(5)汉长安由于地势较高所以吃水、用水较困难。
隋唐长安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将宫城皇城选在了地势较低Z处,城市规划也考虑了水系和绿化。
其水系较成系统,除供饮用外,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也很人,水的良好条件,使唐长安的园林绿化水平远比汉长安高。
7、阐述宋代平江城的平面布局特征,《平江图》的重要价值?城市平而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平江府城有大城和了城,城墙略有屈曲,方位南北略偏东数度。
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
城内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城市总平血以子城为屮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
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南侧。
《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围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而的珍贵资料。
8、元人都规划的特点?1)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景物,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地结合起来。
2)继续发展了唐宋以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一三套方城、宫城居屮、屮轴对称的布局。
3)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
4)宋代开始加溃的坊、市制度进一步完善。
9、古代风水说中,简述风水有关人居环境模式的构成的四人要索?风水有关人居环境模式的构成主要有龙、砂、水、穴四大要素。
龙:即山脉。
砂: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城市后倚的“宋龙”呈隶从关系。
水:风水认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穴:是山脉或水脉的聚结处(结点)。
10、风水理想模式?1、宅、村、城的最佳选址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垂重环抱,夕卜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
2、风水理想住宅的构成要素:a. 土地平原(旷)众山环抱,呈慢坡、平整有利于建设、农业生产,慢坡有利于排水。
b、山系:1、阻挡寒风2、良好的植被3、良好的防御系统4、良好的景观资源。
c、水系:1、提供饮水、排水途径2、运输3、提供副业(养殖)4、满足手工业、农业用水。
3、风水理想模式的景观特征:1、封闭围合景观2、中轴对称景观3、富于层次感的景观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
9、简述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综述题1)城市作为“人居坏境”要求良好的外部自然条件。
2)自然坏境优越的古三河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
a.夏代都城游移于伊、洛、河、济地区。
b.自然环境是商代都城频繁迁徙的重要考虑因索。
3)富庶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乂一个重心地区4 )春秋战国城市选址的环境意识。
5 )“山水相连,封闭内向”是中国古代城市理想的外部环境模式。
6)自然环境陶冶影响深远。
10、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三种秤学思想体系?1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2、注重环境求实得思想体系3、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象天法地的思想)11、象天法地思想在古代都城中的体现,试举2——3个例子?一一综述题中国古代城市的营建大多体现着“象天法地”的原则。
秦始皐建都咸阳,继承和发扬了“象天法地”的原则。
“阿房宫为天极,渭水为天河(银河)阿房宫周围宫室为众星座。
即以咸阳城为天极,通过复道,甬道联系周I韦1270朋宫室,形成众星拱极。
西汉长安城的修筑以“象犬法地”原则为指导,结合地理条件,“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另外,长安城中还开凿了昆明池,川以象征银河。
隋唐长安城,因周易乾卦利川地形而建立城市布局,“法天象地”,为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中包揽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观念。
唐都长安城根据天上星猪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
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
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
12、论述“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及在城市建设中的反应。
——综述题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对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捉岀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屮国古代城帀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了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吋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耍受礼制的约朿,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方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一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
13、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