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依法治校与教育法律救济第一节教育法律原理一、教育法概述(一)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就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教育法的目的在于依法治教和对教育领域中各种应由教育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作为法律调整,从而保证和维护教育教学活动和谐有序地运行。
(二)教育法特点教育法的特点是指教育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性,以及作为一种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相比,其自身具有的独特的特点。
教育法的特点主要表现:1、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2、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强制力。
3、教育法具有多变性。
4、在教育法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
二、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1)教育法律规范是体现国家政权意志,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实施一种行为规则。
它在国家教育领域及教育教学活动规范体系中,是具有最高地位和效力的一种社会规范。
(2)教育法律规范是规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则,是旨在建立与维护教育领域的秩序和发展的特定行为准则。
(3)教育法律规范在其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上具有普遍性。
在适用对象上,它不是为具体的人或特定的人提供行为标准,而是为一般的人、抽象的人提供行为标准;在适用范围上,教育法在其政权管辖的范围内具有约束力,令行禁止,具有统一性,只要法尚未失效,就能反复适用,而且不只适用一次或若干次。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教育法律规范是由三个具有特定逻辑结构的要素构成的,即假定、处理和奖惩。
所谓“假定”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所谓“处理”是指教育法律规范要求的作为与不作为。
所谓“奖惩”是指人们作为或不作出某种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时,在法律上引起的后果。
(三)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1)按照法律规范“处理”部分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所谓“义务性规范”,是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行为及承担做一定行为的义务的法律规范。
所谓“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不得采取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所谓“授权性规范”是指授权公民或国家机关有权采取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2)按照法律规范的确定性程度,可将其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
所谓“确定性规范”是指明确地规定了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不得援引其他规范来说明的法律规范。
所谓“委任性规范”也叫委任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规则的内容,而是规定什么国家机关可以制定该规则的内容。
所谓“准用性规范”,是指不直接表述规则的内容,而是当所规定的情况出现时,准许引用其他有关条文、规定办理的法律规范。
所谓“非确定性规范”,是指规范本身不够明确、具体,不可能预见将来发生的行为,因此无法在法律规范中把这些行为全部列举出来,无法制定确定性规范。
三、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
教育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规定和调整的教育关系2、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教育法是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教育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性的法律关系,一般称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另一类是横向性的法律关系,一般称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教育行政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是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学校与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三)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教育规范是判定法律事实是否成立的依据;法律事实是引发法律的新发生、变更、消亡的直接原因;法律关系是法律事实导致的结果,也是法律规范作用与社会关系的表现。
四、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一)教育法的制定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教育法的制定,又称教育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照其职权范围通过一定程序制定教育法规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立法,是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教育法律活动,如制定教育法就是我国国家机关的职权和专有活动之一。
2、教育法的制定程序教育法的制定程序,又称立法程序,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制定教育法的法律步骤和阶段。
(1)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3)教育法律的通过(4)教育法律的公布(二)教育法的实施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所谓“教育法的实施”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运用和实现教育法律规范活动。
2、教育法的遵守所谓“教育法的遵守”,就是任何组织与个人的活动都按照教育法规定的要求行为。
教育法的遵守“从守法形式上分三类:第一,行使教育法规定的合法权利。
第二,积极履行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第三,遵守教育法规规定的禁令。
3、教育法的适用教育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以国家的名义实施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
(三)教育法的监督教育法的监督,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它泛指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依法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活动。
从狭义上,它特指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情况的监督活动。
第二节学生、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一、学生及其权利与义务学校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更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一)学校的权利根据我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享有的办学自主权主要由以下方面:(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规范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学校的义务根据我国教育法第29条的规定,学校必须履行以下六方面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督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二、教师及其权利与义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一)教师的权利依据教师法第2章第7条的规定,我国教师依法享有以下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的义务根据教师法第2章第8条的规定,我国教师依法承担的法定义务有:(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育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和《教育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学生及其权利与义务学生,指的是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一)学生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的规定,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下列基本权利(1)接受、享用教育的权利,即“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获取物质保障的权利,即“按照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获得公正评价与相应证书的权利,即“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即“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5)法定的其他权利,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即“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遵规尊师养德修行的义务,即“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完成学业的义务,即“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管理制度义务,即“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依法治教与教育法律救济一、学校的行政权力与法人权利(一)学校的行政权力(1)对教师的资格认定、职务评定和处分。
(2)招生与学籍管理。
(3)颁发国家认可学业证书与学位证书。
(二)学校的法人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聘任教师(4)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5)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二、学校行政权力的司法审查(一)司法审查的含义司法审查是指当事人请求有关法院对行政主体或下级法院对事实或法律适用的裁决是否正确进行审查的活动。
(二)对学校进行司法审查的意义(三)对学校实施司法审查的方式所谓“程序性审查”,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所谓“有限的实体审查”,是审查学校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否合法,审查被诉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是否真实存在,证据是否充分。
三、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一)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含义(1)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
(2)从受伤害主体来看,必须是在校学生。
(二)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类型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就其产生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意外事故,这类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
另一类是学生伤害事故是过错事故。
这类事故通常是指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而导致的另一方当事人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
从责任承担的方式上来看,可分为学校直接责任事故、学校间接责任事故、学校无责任事故三种类型。
所谓学校直接责任事故,是指由于学校的过错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及事故的发生与学校的过错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所谓学校间接责任事故,是指事故的直接原因不在学校,而由于其他当事人过错造成学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所谓学校无责任事故,是指学校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没有任何过错,因而也不承担责任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