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百度百科】
2.文题诠释
本文标题“苏州园林”点明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中心,并且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3.主旨
本文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加以介绍说明和具体描绘,从而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的风貌,也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及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4.结构分析(见下一页)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苏州园林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分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
本文的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5.写作特色
(1)语言准确简炼:准确简炼、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特色。

叶圣陶先生的文字清浅平实,用词严谨审慎。

读他的文章的就像坐在他老人家面前,听他娓娓而谈一样亲切。

本文的词语用得十分贴切,如“标本”一词,这里有“范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对别处园林的影响。

又如“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图片的画面,不只是观看欣鉴,还要作分析评价。

在第二段中,四个“讲究”构成的句子用词很恰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的“布局”指整体的结构,“配合”“映衬”指各部分的作用,“层次”指次序的安排,这些词都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在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用了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又饶有风趣。

“阶砌旁边栽几丛花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一个“栽”字,足见造园者的匠心,即使是不惹人注目的阶砌小角落,也不忽略。

“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的繁茂,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

一个“补”字,又写出匠师们是多么的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本文介绍的虽是幽美如画的园林,但是文字仍旧朴实如话,而表达得极为真切。

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几个描写性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词语替换。

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