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
“甲寅派”因《甲寅》杂志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章士钊, 此时正担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1925年,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为周刊,在周刊上注明 “文字须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的字样,讽刺白话文是不雅 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以此为阵地攻击白话文和新文 学,连续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 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章士钊思想倾向保守势力,鼓吹 所谓“读书乃真救国”的口号,要求学生尊孔读经,禁止学生 用白话作文,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制。“甲寅派”还得到北洋军 阀政府的直接支持,反动政治色彩更加浓厚。 新文学阵线对此给予了合力反击,成仿吾的《读章氏<评新 文学运动>》胡适的《老章又反叛了!》、魏建功的《打倒国语 运动的拦路虎》等,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 的本质。鲁迅指出:“甲寅派”提倡“读经救国”是统治者维 持其统治的一些种把戏,甲寅派不过是一些“连成语都用不清 楚的”纸老虎,他们向新文学进攻,不过是为旧制度唱歌挽歌, 是封建势力的垂死挣扎而已。 在新文学阵营有力驳斥下,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倒台,“甲寅 派”的斗争也很快宣告失败。
重要文学社团
要点: 时间、地点、发起人、 宗旨、刊物、主要创作特 色,影响评价等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 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 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 钧等。出版有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旬刊》等。文研会较多受俄国 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积极 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和现实 主义文学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索福克勒斯的 《俄狄浦斯王》
主要人物: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 王 后: 伊俄卡斯忒 儿 子:俄狄浦斯
其一,命运说。 其二,道德说。 其三,“恋母情结”说。 其四,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 其五,从原型批评的角度 其六,从结构主义批评的角度
二、几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有哪些?
1、什么是“现代文学”
“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 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 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 学”。
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17—今)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1949—今) (1917--1949)
第一个十年: 第二个十年: 第三个十年: 1937年7月— 1928— 十七年文学 文革文学 新时期文学 1917—1927 1949年9月 1937年6月 (1949-1966) (1966-1976) (1976.10--)
三、理论建设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8年4 月),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 的国语”这一口号 周作人: 《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 《思想革命》
四、扩大阵地
《每周评论》
(陈独秀、李大钊创办)
《新潮》
(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
李大钊与每周评论
胡适与傅斯年(左 一),胡祖望
3 、 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4、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 行于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得名于19 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 “ 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 虫 ”。内容主要是言情、武侠、黑 幕。刊物《 礼拜六 》。代表作家有 包天笑、 徐枕亚、周瘦鹃等。 文学 主张——小说是“游戏”、“ 消遣 ”的工具。
整理国故:
1923年胡适创办《国学季刊》, 提出“整理国故”,主张对过去的 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清理,吸收精 华,去其糟粕,他把这工作也看作 是新文化与文学建设的一部分。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 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一、新文学社团的成立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语丝社 浅草—沉钟社 湖畔诗社
五、新旧文学论争
1、1919年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 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 3 、 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4、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
1、1919年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 (林蔡之争)
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的 批判。 林纾(林琴南), 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自称“拚我 残年极力卫道”,极力反对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对白话 文运动大加抨击,把白话文贬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 不准登堂入室。为维护封建道德,写了《致蔡鹤卿太史 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文,认为不能反对旧礼 教( “孔孟之道不可覆,伦常不可铲除”),土语不能 用来写文章;(如用土语写文学,则京津稗贩均可用为教 授)无古文便无白话,要精通白话文,一定要有古文的根 柢。以及在《新申报》上发表小说《荆生》和《妖梦》, 前者有伟丈夫荆生把三个提倡白话文的人打得抱头鼠窜; 后者则影射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内容龌龊。 新文学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 之答辩书》,蔡元培接着发表《答林君琴南书》提出了著 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论争以林纾 的失败告终。
林纾(1852~1924年), 字琴南,近代文学家、翻 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 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 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 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 记,能诗,能文,能画, 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 (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 中。二十六年(1900年), 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 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 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 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 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 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 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 卖画为生。 林纾五十八岁照
林译小说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催生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 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图 五四运动
1、猛烈批判传统文化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 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 《新青年》),由陈独秀主 编,"五四"新文化运动即由 此为肇始。
图 新青年》创刊,时 名《青年杂志》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历史反思
:
社会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是多样的, 因而文学应该是多元的。鸳鸯蝴蝶派 作为消费文学本是市场的产物 ,自 有其存在的价值 。文学革命是思想 启蒙运动的一 翼 ,这决定了它要反 对思想上藏垢纳污的鸳鸯蝴蝶派 ; 但是因此而全盘否定消费文学,这显 然是在文学观念上失之于偏颇。
新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
各种各样的思潮理论: 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 社会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文化 思潮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两员主将
陈独秀
胡适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创始 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安 徽怀宁人。早 年留学日 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 动,旋又助章士钊主编 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 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创办《新青年》 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 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 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 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 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 ,初字 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 六岁入私 塾,十岁入东昌府立小学堂, 十一岁读完《十三经》。 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 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 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 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 议》,提倡白话文。1918 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 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 刊。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催生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变革形势
晚清的状况: 列强入侵 官场腐败 社会落后 鸦片战争海战图 晚清的变革:洋务运动 西学东渐:借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
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
“诗界革命”:谭嗣同、夏曾佑、黄 遵宪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 文界革命:梁启超 提倡白话文:晚清裘廷梁 梁启超 域外小说的翻译大盛:严复、林纾
历史反思:
这不是一场全是全非的斗争。文 学革命倡导者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失误于某些理论的偏颇;复古 派的某些理论虽然持有着真理, 然而失足于方向的错误。
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在南京创 办《学衡》杂志, 他们自我标榜“学贯中西” ,对新文化运动的激 进倾向进行了批评。“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认为中国悠久的文化,“必有可发扬光大,久远不可磨灭者在”。 因此创造新文学不能赤手创业,必先继承,以去陈出新;其次, 他们认为文化上的变革是缓慢的、渐进的,反对全盘照搬西方文 学,认为那是偏激的,完全模仿古人不对,完全照搬西方也不对。 他们的观点代表文化重构过程中一种较为稳健的文化选择,如今 看来确有切中肯綮(qing三声)之处。但因新文化运动所处的特 定的时代位置,这种批评终未能纳入一种正常的学理的讨论和思 想的交流,而更多一些情绪和姿态的成分。 鲁迅撰文《估<学衡>》揭穿了 “学衡派”所谓学贯中西的伪 装,给学衡派致命的打击。在此文中,鲁迅有力地揭穿了学衡派 的倡明国粹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指出他们这般人思想空虚,不学 无术,虽言必国粹,却连文言也写不通。鲁迅说:“诸公抨出新 文化而张旧学问,倘不自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 是于旧学并无门径”。深刻的揭露,使“学衡”派的丑恶面目暴 露无遗。 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被称为 “异军突起”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是郭 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办刊物《创 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文学思想上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受 “新浪漫主义”影响。主张“为艺术而艺 术”,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强调文学 的本质是感情,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 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1925年“五卅”之 后,转向提倡革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