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五四文学革命
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带来文学领域的大变革。
启蒙思想受到语言、文字等表达工具的限制,僵死的文言文严重妨碍了新鲜、深邃的启蒙思想表达,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然过渡到五四文学革命。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P18
标志: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于上海创刊。
内容:1、批判旧思想文化体系——批判孔教封建专制思想——
2、建设新思想文化体系——宣传西方近现代思想学说—
口号:1、——民主(Demcracy)
2、——科学(Science)
评价:1、矫枉过正
2、缺乏系统的评判
三、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P18
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形式)
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内容)
文章:1、——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2、——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评价:1、——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信号。
2、——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四、《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其主要观点:P19下
▲人物:钱玄同、刘半农(双簧信)、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
▲批判旧文学:①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②周作人——“非人的文学”
▲建设新文学:
①胡适: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10字做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强调个性主义与博爱主义;革命与礼法的统一的文学
《平民的文学》——普通与真挚,普通人真实思想感情。
③康白情:《新诗的我见》
④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
⑤欧阳予倩:《与之戏剧改良观》等文章。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略)P22下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921年)
1、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文学研究会P23——
——语丝社P24、莽原社、未名社P24(鲁迅支持影响下的社团)
2、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P4——弥洒社、浅草—沉钟社P24
3、鲜明特色团体:#湖畔社p25;#新月社P25;
第四节 20年代的文学论争
一、外部: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1、双簧信与反对林纾(琴南)国粹派的斗争(1917-1919)P26
2、与封建复古主义“学衡派”的斗争(1922)P26
3、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P26
章士钊《甲寅周刊》依靠政权力量推行封建文化——鲁迅《十四年读经》
4、对鸳鸯蝴蝶派与黑幕小说的批判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金钱游戏的文艺观。
二、内部斗争:新文化阵营的分裂——P27
1917年前后成员构成变化:
1917年前: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与温和改良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两部分构成。
1917年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与温和改良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三部分组成。
1、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6)
胡适——李大钊;
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温和改良的自由主义
2、对整理国故论的批判(1923-1925)胡适
3、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1926
陈西滢《西滢闲话》——鲁迅
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温和改良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论争
实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分歧与矛盾。
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P27)
一、历史意义P27
二、五四文学的三个阶段P28
三、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P28
●四个重要概念的区分与联系
1、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本质上是一场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2、五四文学革命:以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其本质是从文学形式到内容的现代变革。
3、五四政治运动:1919年5月4日兴起,是中华民族民主、平等、自由觉醒的标志,促进了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传播。
4、五四时期:1915——(前期;高潮期)1923——1925(后期;落潮期);北伐战争1924——1927
四个概念层层深入,紧密相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