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菊与刀》

《菊与刀》


道义与义务
在这一点上,道义与义务形成对 比 。因为义务是与生俱来的紧密 责任,每个人必须履行义务。因 此,道义包含了个人对姻亲家庭 的所有责任;义务是指个人对自 己直系家庭的责任。
回报道义
在古代日本,道义更多是武士对领主或同 伴之间的关系,这是日本最突出的传统道 义,忠于上级和同一阶层的伙伴这是武士 的荣誉。 在现代,“回报道义”是对各种不同的人 有着各种不同的责任。“道义”常见于日 常用语,但表达的都是怨恨,强调的是说 话的人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违背自己的 意愿去履行道义。如“仅仅是出于道义, 我才给了他这份工作”、“我完全是出于 道义才来安排这桩婚事。” 道义的规则是必须回报。
“刀”的含义
在古代,日本刀还是大和民 族雄性的象征。日本人把它 和樱花一起视为国粹。 现代,在日本的意义上,刀 不再是攻击的象征,而是理 想中自我负责人的比喻。
总结《菊与刀》中,作者对日本有 Nhomakorabea褒有贬。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优 势和弱点,而我们也应当取之 所长,也应更加了解日本,所 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菊与刀》的传奇
无关风雅与杀伐
Ruth Benedict
鲁思 ·本尼迪克特
本尼迪克特,美国民 族学家,女诗人。她 是美国人类历史学家 博厄斯的学生,也是 其学术继承人。 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 学获博士学位。
种族心理学派
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 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 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 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 学派”。 本尼迪克特代表作有《文化模式》 (1934)、《菊与刀》(1946)等。 《菊与刀》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三岛由纪夫说:“日本人是个极其 矛盾的民族,柔美的花与刚烈的刀 可以同时被人们尊为至美而刚柔并 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 克特所著的《菊与刀》在对日本文 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响力最为 深厚,她着力阐述日本传统文化只 二元性,她也领悟到了这种矛盾 性。”
“菊与刀”,菊花 象征着风雅,刀象 征着杀伐。稍微具 体地说,菊花是日 本皇室的家徽;而 刀是武士道的象征, 意味着勇气、征伐、 忠义和名誉。它们 被用以说明构成日 本文化矛盾的两极。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 准确,菊与刀的并 置构成了一副强烈 的视觉效果却是事 实。
道德体系
恩情基础。【日本人 认为自己是受恩于社 会的。他们认为自身 是历史的受恩者。】 恩与义务。【恩是债 务,必须偿还。一个 人负债(恩)不是德 行,还债(报恩)则 是美德。一个人主动 报恩就是美德的体 现。】
恩的回报: ①无限的回报,被 称为“义务”,一 个人的义务又包括 两种不同的类型: 回报父母的恩为 “孝”,回报天皇 的恩为“忠”这两 者都是强制性的义 务,没人能够逃脱。 ②等量回报
“最难承担的就是道义。”一个人 必须回报道义,就像他必须承担义 务一样。但是“道义”包含了一系 列不同的责任。 《菊与刀》书中说,道义又分为不 同的两大类:①“对社会的道义” (实际上就是“回报道义,是指一 个人有责任报答同伴的恩情。)② “对名声的道义”(是指一个人有 责任保持自己的名声不受玷污。
探讨主题
《菊与刀》探讨的主题由其副标题揭 示出来,“日本文化的模式”。 这些文化模式体现在日本人表面上相 互矛盾的行为方式上。比如,日本人 一方面彬彬有礼,另一方面尊大不逊: 一方面墨守成规,另一方面开拓进取; 一方面在菊花艺术上尽善尽美,另一 方面崇尚武力视武士为至高的荣 誉·····日本人的这些思想情感 和行动充满着不可理喻的矛盾。
这些描述看似自相矛 盾,实际上千真万确。 刀与菊花,同构一图。 日本人,将矛盾的气 质诠释到极致:富有 侵略性却又毫无威胁, 奉行军国主义却也不 乏审美情趣,粗野蛮 横却又彬彬有礼,冥 顽不化却又与时俱进, 柔顺软弱却又不甘受 欺,忠诚又奸诈,英 勇又胆怯,保守而又 迎新。
"各得其所"
日本人依赖制度和等级,日本人对 于人与人、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看法 都是建立在他们对等级秩序的依赖 基础上的。 对于日本,对等级制度的遵循是一 种艺术,需要平衡数不胜数的的因 素,某些因素在特定场合会相互抵 消,某些会起叠加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