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如果问你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不好。

如果问你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脱口而出,不好。

以上并非我的恶意揣测,根据中国日报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共同主办的论坛,62.9%的中国调查者对日本的印象是“很不好”。

排除掉部分对日本心怀不满的愤青的比例,是什么造成了对日本如此的仇恨?这个想象中的恶毒国家到底哪里让人如此厌恶?除了“杀光日本人”,“东京大图莎”这类完全没有理性的语言,我们能不能拿一种更为审慎的方法来研究日本,研究日本人?幸好我还有《菊与刀》这本书。

《菊与刀》的作者本妮迪柯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二战临近结束时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民族,以便为美国制定对日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

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并作出了最终日本会投降这个论断。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她准确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不同,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对战争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提起日本,我们很难不用一串充满矛盾的文字来形容他们,“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

如同题目所写,菊是日本的国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我看来,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自闭。

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

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刀,是冷兵器中最早被使用的暴力工具,在热兵器时代还继续崇拜由刀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说明日本在精神力量方面是怎样的原教旨。

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

由此也可以解释他们为何如此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居民。

很多曾经在战场和日本接触过的美军,都会谈到日本那种视死如归的气势。

这种必死的信念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天皇的忠诚。

日本是个讲究等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处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

虽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历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个傀儡的角色,但这并不能消减天皇的精神力量。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中国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种内省的力量,调和着各种矛盾,接近于最高行为准则。

一个不仁的皇帝会被民众反对,只是因为他行使的是不是仁。

而皇帝,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庭仁道的人间代理。

而日本,则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

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

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忠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明和将军。

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

天皇被作为神裔来看待。

由于忠是被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虽然只有精神统治力但全无实权的天皇。

天皇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符号。

在西方社会中,虽然也要求对某种精神符号忠诚,比如忠诚于国家或者忠诚于自由平等等等,但这种忠诚,更多的是一种对理想的实践,国旗等同于国旗后面所蕴含的国家理想。

这种国家理想一般都是普适的。

而日本那种对于天皇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诚,则成为一种准宗教。

在宗教中,神的发言是没有人可以质疑对错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

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个有着强烈等级文化观念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

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

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没权评论。

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

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

这正是日本发动太平洋的动机之一,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该的位置。

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这可怕的等级制。

说道令中国人痛心疾首的侵华战争,我个人从该书中也可以窥见端倪。

首先,日本政治格局中,军部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存在。

它单独向天皇负责,并对内阁有着问责权,甚至有权解散内阁。

因此,当军国主义在军部内成为一股强劲的力量时,它就越过内阁的争吵,直接发布命令占领了满洲。

由此引发了侵华战争。

其次,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

每个人自出生之日,就有着向天皇来偿还恩情的义务。

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

但,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

作为从中国哪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

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

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日本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

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

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

这也许就是日本从来没有为他的罪行进行忏悔和道歉的理由。

菊与刀买了已经1年多了,最近才在实验室里抽空看了个高兴。

每天看着那些文字,仿佛自己看到了一个个隐藏在外壳下的日本灵魂。

只有接近灵魂,才能更好的认识这个民族吧,我这么想。

最近学校的BBS上甚嚣尘上的爆炒日本,激烈言辞不绝于耳。

任何一个对这种看法持理性态度的人都会立刻被戴上亲日派的大帽子。

这种二分法的简单粗暴,让我想起一个小段子,说锅里有红豆和黑豆,炒啊炒,最后一停,红的和黑的立马分开了。

为什么?只有两个豆子。

在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眼里,世界只有两个豆子二战前日本民族性的“绘画”书评人: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如是评说。

《菊与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著作《菊与刀》中如是概括“最琢磨不透的”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在她看来,醉心于菊花栽培和崇尚刀剑两者都是日本民族性这幅绘画的组成部分。

理解《菊与刀》这本书的书名,通常是从这一涵义上。

但我认为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为这本书命名,用意不止于此。

一场空战结束,一位日军大尉第一批飞回基地,他站在那里,数着归来的飞机,数完最后一架后他写了报告,到司令部向基地司令汇报完毕。

接着他便倒在地上,身体凉得如冰块一样。

原来他胸部中了致命伤早已死亡,“因为一个刚断气的人身体不可能是凉的”。

原来已死去的他,用他的精神、他的“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完成了这次报告。

这是《菊与刀》的作者选取的一段堂而皇之在战时日本正式广播的极端“奇迹”的报道,来说明战争中日本人比西方人更重视精神的作用。

要回答那支要“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的军队的精神世界是什么,要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思维倾向,就要对明治以来统治日本的精神结构进行分析。

如众所知,《菊与刀》不是通常的学者著书。

这本书的基础是一位人类学家为战争期间的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参考而做的研究报告。

它的一切论述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揭示一个未知民族的灵魂深处的世界。

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武士文化的象征。

作者正是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来解剖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从而对上述一问题作出了回答。

本尼迪克特敏锐地注意到,从鎌仓幕府到江户幕府,天皇尽管权力衰微,仍执有祭祀权力,并一直与以幕府为核心的武家统治方式并存。

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把幕府将军、藩、武士阶层取消了,但等级秩序并没有取消。

重新获得权力的天皇,成为日本内部等级秩序的最顶端,成为超越一切的日本精神的象征。

民众取代将军、大名和武士,直接面对天皇尽“忠”。

天皇的命令则通过敕令或通过大臣等间接传递给民众。

“菊”与“刀”由是重新结构成一个本尼迪克特称为“双重体系”的意识结构。

在这个结构里,对所有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

所有的日本军人,也都是“皇军”,是天皇的部属,是神的选民。

这一构造的成功之处,在于迅速完成了日本国民意识的整合,而其软肋则是对已经落后时代的非理性给以绝对强调。

由此她得出结论———日本会投降,要利用日本原有的统治秩序,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

事实果然是即便战争胜利无望,神风特攻队仍拼命用自杀式攻击报答“皇恩”,但一旦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马上采取完全合作的态度。

《菊与刀》中,还蕴涵着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未来发展的期待。

她认为,日本人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付出很大的代价。

但是,战后日本转入了扩大精神自由的过渡期,一切将有所改变。

在全书将要结束的部分,她讲到一位叫杉本的日本夫人。

这位夫人在东京教会学习英语时体会到了自由种植花草时的喜悦之情。

在日本,那些为参加展览的盆栽菊花,每朵花瓣均经过栽培者细心修整,用看不见的金属线圈维系,以保持形状。

在她的笔下,杉本夫人最后摘掉了那些金属线圈。

那些恢复自然的盆栽菊花满心喜悦。

本尼迪克特强调,要解放一朵朵被看不见的线圈捆绑的菊花,日本人要负责擦掉自己“刀上的锈”。

而这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和敢于自我负责者的比喻”。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回忆起在日本京都参观菊展的情形。

今天日本盆栽的菊花,栽培时大多依旧缠绕着那些线圈,可见一个民族要改变审美是很难的。

不过京都鸭川河原上,秋天里盛开的野菊花,那份灿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武士道》 (日)新渡户稻造商务印书馆 2004年9月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电影,正好象征着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一面是致死的唯美,一面是残酷的暴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