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小学美术三年级《变幻无穷的形象》
一、案例背景:
《变幻无穷的形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第十四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
它通过开动学生的脑筋,借助美术语言和身边常见的物品形象,变化创意出心中的形象来,是富于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立体选择空间。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电影片段《变形金刚》开启思维、展开联想,通过形象的变化来表达心中的形象。
二、活动目标:
1. 引导学生观赏电影《变形金刚》片段,感受变幻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欣赏毕加索等大
师的作品,拓展视野。
2. 指导根据学生自己的想象,同时使用大师的夸张、想象的表现方法,设计出有新意的形
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水平。
3. 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完成新形象的创作.并从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把生活物品实行变换组合,创造出有新意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2.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素描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播放《变形金刚》,看完后让学生说出最喜欢电影中的哪个角色,并说说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变形金刚的魅力。
教师自己用一些生活用品设计一个小魔术:“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请仔细看,是用什么方法变的?”引导学生说出来是用粘贴一些新的东西就能改变物体原来的形象,然后揭示课题:变幻无穷的形象
(二)师生合作、探究方法
1、刚才老师给大家表演了一个魔术,还有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他的本领太高强了,可他的魔术师在绘画中表现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大师的作品)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夸张、变形的方法,并给学生讲解一下这位大师及其风格,即时板书
2.出示生活中用夸张想象方法制作出来的用品的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制作的方法
3、师生共同欣赏一些学生用夸张变形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说说这些画带来的感受以及表现方法
(三)教师示范
因为变幻形象是本课难点,所以教师以生活中的水杯为原型,做一个变形的创作给学生做一些示范,让学生更直观一点,利于学生掌握表现方法。
教师再小结,强化夸张想象方法的使用。
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老师提出作业要求,让学生选择要表现的对象,小组合作,用绘画的形式完成一个形象独特的作品,并用点线面的方法实行装饰
(四)小组合作、创作实践
1、小组合作,实行创作,可互换交换想法。
制作前小组先讨论制作的想法。
并明确每位同学的任务,分组实行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
2、学生创作时,多媒体展示所有学生作品的图片和播放优美的轻音乐渲染良好的创作氛围,同时也为创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具体的视觉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
并实行个别辅导,发现好的作品即时展示表扬。
(五)成果展评
1、让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小组或个人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来肯定作品,同时也肯定了学生的水平。
请制作优秀的小组或个人谈谈自己的制作构思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2、设计一个情景,让部分学生上台来挑选有创意的作品,并说说这些作品的用途,这样的设计给孩子充分展示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六)课后延伸,联系生活
(出书图片)请到老师家里做做客,看看老师家里还有哪些变形的作品,并提出要求,在生活中,你还能发现那些也是用变形的方法制作出来的,让我们一起都来做个有心人,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六、教学后记和反思
本课努力地探索小学造型表现课的教学实践,将生活实际与美术中的设计制作相联系,并通过《变型金刚》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中学习;始终围绕夸张变形来完成创作。
充分体现了教师较灵活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启发,同时又体现了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较成功地描绘出了各自想象创造的形象,学生开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得到了造型表现课的经验和成果。
我们都知道:教学实践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实行反思,只有实行认真的反思才会有教学的改进。
我认为本课教学后,有几个值得反思和重视的问题:
1、本课教学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较大的突破,但还感觉没有摆脱传统美术课的束缚,在学习与设计制作学习的融合和过渡上还显生硬、不自然。
2、教师的示范过多,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有一定的局限影响,没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3、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在对教学处理上,感到“力不从心”。
感到自身缺乏较好的美术素养和教学积累。
使学生的创作效果不太理想,远未达到预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