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在这里有风趣诙谐的花灯,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催人泪下的“哭嫁歌” 。
黔江!古远的丹兴,悠远的历史进程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情,构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民族风情园。
山水的美丽赋予了人性的灵动,历史的沉淀铸成风性的独特。
关键词:黔江民俗继承与流失一、黔江概况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
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
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各地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
二、现存民族节日与歌舞黔江地区的民族习俗在大融合的背景下已经为数不多,大都以歌舞为主。
南溪号子产生于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的南溪号子其“ 一人领唱,二人扮尖声,数人帮腔”的和声演唱形式,从而形成高中低音互相应和,在山野间荡气回肠的天籁之声,极具价值,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溪号子在建国以后的主要发展历程大致为:1951年——1956年,互助组期间。
农民在劳动生活时相互转工换活,大家相互唱对台(拉号子皮),南溪人唱山歌喊号子进入高潮时期。
1957年——1960年,集体生活大食堂和国家大炼钢铁时期,农民多数时间聚在一起,唱山歌、喊号子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间南溪号子参加了原四川省涪凌地区的文艺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有5人得奖。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歌、号子被定为黄色垃圾,极大的影响了山歌、号子的发展,进入低潮期。
1981年,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县里开始挖掘、整理山歌、号子,但此次的收集、整理并没有使南溪号子得到很好的发展,并逐渐走向衰退目前,南溪村能掌握南溪号子全部表演艺术技巧的传人只剩下7人,且都年事已高,南溪号子成了濒危的“非遗”项目。
对于南溪号子这类“濒危”项目,目前,黔江区正在进行抢救性保护。
黔江区、鹅池镇政府对《南溪号子》的保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落实了相关责任人,负责联系仅存的几名民歌手,随时了解他们的近况。
其次对《南溪号子》曲目进行了收集、整理,录制了电视片,收集了大量影音资料。
黔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南溪歌谣》还获得了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
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
土家族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
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
摆手舞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
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
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
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属于无形的民族文化遗产,虽然曾经在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群众中辉煌过,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逐渐衰弱了。
4年前,黔江区民宗委、文化局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土家苗家的村寨,在对摆手舞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发掘、整理后,对传统摆手舞进行了简化:在保留其基本动作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健身操的元素。
简化后的摆手舞又叫“摆手操”,全套完成约需7到8分钟。
传统的摆手舞是没有伴奏音乐的,专家们又依据土家族民歌的旋律特点,整理、配上了舞曲。
现在的摆手舞已经大众化,深入各个阶层,一般大型的集体活动都会有它的身影,笔者还能记得小时在政府的提倡下,全民大摆手的状况。
学校、政府、市民、各企事业单位都入其中,各种比赛兴起,弘扬与继承了民族风。
但这样也使得摆手舞丧失一些原味。
哭嫁歌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
可以自由地哭。
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
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
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三种形式如今婚姻自由,新婚无比幸福,客家新人早已用歌声代替了哭声。
哭嫁的习俗只有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还存在三、成就与不足一个红歌巡演团唱遍武陵山区,一套民族文化书系走向全市,一本日记记录黔江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一个梦想展望黔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灿烂未来……在重庆市黔江区,这些精神文化产品,如一串串镶嵌着文化印记的明珠,迸发着夺目的光彩。
武陵山民族文化节2001年,文化部、国家民委批准举办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是一个跨区域的文化盛会。
2004年9月26日至28日,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在重庆黔江拉开帷幕。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文化部、国家民委、湘鄂黔渝4省市及武陵山边区地、市、州、区(县)有关领导纷纷到来。
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成功举办了“神奇武陵、欢乐黔江”民族歌舞晚会(开幕式)、全国民族文化论坛、武陵山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环线游、招商洽谈暨商品展销会、武陵山书法摄影绘画展、武陵山民歌大赛、武陵山民族之花评选赛、武陵风采文艺晚会(闭幕式)八大主题活动,是一场“全国瞩目、重庆一流、周边认同、长久影响”的民族文化盛会。
“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是人民的节日、艺术的盛会。
本届文化节期间,“放歌武陵”精品节目汇演、“绚丽武陵”歌舞展示(开幕式)、“畅游武陵”旅游活动、“投资武陵”招商洽谈、“发展武陵”论坛、“物华武陵”特产展示、“辉煌武陵”摄影展示、“感动武陵”人物评选及颁奖晚会(闭幕式)等八大活动将精彩呈现。
开幕式的观众人数约为2.5万余人,演出人员达8000人。
乡村文化节2006年,黔江区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节,发掘黔江区潜在的民间文化,展现出黔江区特有的丰富文化底蕴,对黔江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黔江基层文化建设有一个真实写照,那就是黔江区白土乡8000多村民都争着上台当演员,想在乡村晚会上展示才华。
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系那些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让广大的民众加大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与继承文化艺术节乡村文化艺术节是黔江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
每次将命名一批特色文化镇乡,评选一批民间艺术大师。
在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就复查了6个特色文化之乡,命名了8个特色文化之乡和17位民间艺术大师。
艺术节设民间吹奏乐和打击乐两个项目,共58个节目。
全区30个街道、镇乡全部参加了比赛,参赛人数近300人。
平时奔波于田间地头的农民朋友不仅用唢呐吹出了迎娶新娘的热闹场面,用牛角、羊角土家苗族人民狩猎、骟牛等原始生活状态,用木叶吹出了青年男女的相亲相爱,还有锣鼓敲打出辛苦劳作的情景和展示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艺术节期间复查和命名特色文化之乡有利于挖掘和整理本地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其文化特色,打响其文化品牌;积极培养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实写照经济建设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冲击着传统知识的传承。
小南海等地方在基本建设和旅游开发工程建设中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对历史文物和土家族传统知识的保护意识不足,可能无意识地毁坏了民族历史遗迹和当地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造成了损失。
在城镇建设、旧城改造中拆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民族文化正在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上新台阶,大多土家族村寨老百姓住的吊脚楼都已经换成了砖瓦房由于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上下没有安排征集民族文物的专项资金,许多民族民间珍贵的文物征集不起来,或者被个人买走,或者滞留于民间,造成毁坏局面,其中包括民族的服饰、用具、文献典籍等等。
更为使人忧虑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家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民族服饰、民居建筑、工具用品乃至生活习俗,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使一些土家族民间传统知识由于不注意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而失传,如有些土家族的舞蹈、对歌等闲暇娱乐活动正在被现代的电视、报纸、打牌等取代,十分繁琐而隆重的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也正在被政府提倡勤俭节约婚事新办所取代,这些社会进步都客观上造成传统知识的失传,甚至有的土家族服饰只有在宾馆饭店、娱乐场所才能见到。
少数外出务工的土家族人和个别商家已经在利用土家族传统知识牟取经济利益,而当地的土家族人却并未从中获益。
如在周别的城市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酒店靠“土家菜”来招揽生意,甚至有一些酒店是直接以“土家餐馆”命名;有的文艺团体或文艺工作者依靠收集、整理、改编土家族民歌和舞蹈而获利.但那些真正维系着原始民族风的人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五、附录参考文献:∙《中国民族报》∙《黔江县志》∙黔江在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06期∙《山歌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