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山子传原文-古文观止

方山子传原文-古文观止

方山子传原文
方山子传(苏轼)◇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②。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③。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⑤。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⑥。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⑦?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⑧?
◇注释①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

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隐人:隐士。

②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

③折节:改变原来地志趣和行为。

④方耸:指帽方方地耸起。

遗像:犹遗制。

⑤矍(jué)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⑥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

⑦“此岂”句: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⑧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

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

傥:同“倘”,或者。

◇鉴赏此文是苏轼于元丰四年在黄州为友人陈慥所作。

本篇不同于一般传记,一是传主尚未去世,二是不叙述传主世系及生平行事,只是选取了传主的生活片断加以记叙,通过其平生几件异于常人的小事,便生动刻画出其精神面貌,应属“别传”之体。

传主陈慥,字季常,其父陈希亮官至太常少卿,当荫补子孙,但他常常先让其族人补官,故自己终生未得官。

后隐居光、黄间,人称“方山子”。

苏轼谪黄州与其相遇,感而写此文。

“侠”字、“隐”字为一篇之骨。

作者首先以别人的传闻开头,写方山子少年慕汉时游侠,为地方豪侠之首;其后折节读书,欲驰骋当世,而终不遇;其隐居后,行为特异,总不离侠客作风。

接着写自己同方山子相遇,点出其真实姓名,描写其隐居之乐,随之笔锋一转,追念往事,写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轻财侠义,特别刻画其射鹊及纵论兵法与古今成败的豪纵神态,寥寥数语,跃然纸上。

末言其舍富贵而甘隐沦,为有得而然,是真隐者。

文中也隐约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感慨。

全文写方山子始侠而终隐,侠处写得豪迈非凡,须眉生动;隐处则益显酣畅淋漓,丰神毕现。

篇幅虽短,但笔致空灵,生动形象,叙事、描写、议论交相并用,有传有赞,纵横跌宕,变幻莫测。

确是传神佳作。

◇妙评效《白夷》《屈原传》,亦叙事、亦描写、亦议论,若隐若见,若见其人于楮墨外。

李贽云:“变传之体,得其景趣,可惊可喜。


——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补卷下
此为方山子生前作传也。

若论传体,止前段叙事处是传,以下皆论赞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