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市场经济体制⒈解释下列概念资源稀缺性:资源是指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
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一切时代和社会。
资源配置: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对资源的不同用途和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就是资源配置。
计划调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计划机制。
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现形式和宏观计划调节等。
计划根据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便是计划调节。
市场调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客观联系,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便是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的实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具有对交换客体的直接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
第二,必须具备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
第三,必须具有获取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权利。
第四,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让渡对占有物的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下进行的。
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
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联系性和开放性。
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运行的。
政府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在于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而不是取代或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管理。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市场一样,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方式没有姓“社”姓“资”的社会制度属性的区别。
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或一般性。
这不意味着市场经济所服务的社会制度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也不意味着市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独立存在的,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指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中表现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⒉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经过这个阶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经济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摆脱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达到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现代化,都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这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在社会范围内发展社会分工,促进生产的社会化。
第二,只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第三,只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在社会经济关系内部形成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经济机制。
认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其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具有商品经济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来看,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条: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社会分工这一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
关于私有制这个条件,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所有制关系不同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差别,解释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原因。
例如,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经济组织之间,尽管有利益的一致性,但毕竟是不同的所有者,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上的差别。
根据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它们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企业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保持商品经济关系的原因。
探讨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需要从物质利益的差别入手来研究。
但是,这种物质利益上的差别,不是因所有制关系不同而产生的,而是因同一所有制内部多层次复杂产权关系产生的。
在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以所属企业为单位各自进行经济活动的。
全民所有制财产,归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实行国有制。
但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可能由全体人民经营,一般也不适宜由国家直接经营,而通常要由国家授权企业自主经营。
对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国家掌握归属权、部分处置权和相应的收益权,企业享有占有权、使用权、依法处置权和相应的收益权。
虽然从社会层次的最终所有权来看,全民所有制是一个统一的所有者主体。
但从企业层面的产权关系来看,各个企业又是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产权主体。
由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拥有一定产权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之间必然要求以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身份平等对待,要求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彼此形成的商品经济关系。
同时,从企业内部职工的物质利益关系看,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劳动仍然是职工个人谋生的手段,劳动能力仍然是劳动者的“天然特权”,他们有权凭借这种“天然特权”获取差别收入。
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职工个体劳动差别引起的个人物质利益的差别,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各个独立的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必须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
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⑴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
不存在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离开市场,商品经济无法运行。
⑵区别:但商品经济并不等同于市场经济。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但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才有市场经济萌芽。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化。
不仅产品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而且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
第二,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
不仅有商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而且存在要素市场,通过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⒋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有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中,前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则为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形成与运转,以及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提供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
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则是以计划作为基础性调节手段的经济,计划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在经济运行体制上要求选择市场经济。
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市场经济体制。
这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一,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证明:尽管传统体制在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方面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体制所存在的体制僵化、权利过于集中、抑制企业的活力和积极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愈加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市场调节得以充分发挥的时期,生产发展的快,经济充满活力。
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地区或企业,机制灵活,生产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快。
而传统体制影响大的地区或企业,机制僵化,生产增长缓慢。
人们从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到,对传统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摆脱传统观念和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首先是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反思开始的。
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两大突破:一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观念,在理论认识上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备;二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
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都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和认识深化必然结果。
第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扩大,极大地调动经济运行的活力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准备了实践条件。
第四,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的需要。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扩大对外开放。
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参与国际分工,参加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因为,我国走向世界市场所面对的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国际市场体系和国际市场调节体系,在世界经济交往中所遵循的是以市场经济法则为基础的国际惯例、国际规范、和国际准则。
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难于同国际市场经济接轨,难于在国际竞争中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难于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快国内的经济建设。
⒍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经过体制转型的复杂而艰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