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鉴赏2020中考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苏轼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0. 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11. 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答案:10. 十二月十四日夜雪,诗人雅兴勃发,然而,“屋破”“村饥”的萧索荒凉景象,使诗人游兴大减,暮鸦惊飞雪花飘落,才使得诗人稍许摆脱扫兴的情绪。
11. 赶在雪没有消融之前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新居①苏轼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②。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③。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注】①这首诗写于元符元年(1098年)。
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寄居在官舍,后被使臣逐出,在友人相助下构筑新居。
②永:深。
③二顷:即二顷田,诗中指供温饱的田产。
9.这首诗的前八句写出了“新居”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5分)10.诗歌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 (5分)环境清幽,设施简陋,空间狭小,地处偏僻。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10. (6分)①通过“风雨凉”“菊发新颖”,表达诗人对新居环境的喜爱和对新居的满足之情;②“数朝风雨凉”,又暗指遭遇人生、政治的风雨,表达诗人对当时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处境艰难的感慨;③“菊”又表达诗人对不合流俗的高洁品质的追求;④“何必谋二顷”表达诗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情怀/无奈之情/自我安慰之情。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昭君怨苏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桓伊,东晋音乐家、名士。
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
(1)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2)简要赏析“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0.(1)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2分)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画面。
(1分)(2)该句设想离别的人乘船离岸逐渐西去,送别的人矗立江边,不愿离开,(1分)只有那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
(1分)词人运用拟人手法,(1分)以“流水无情”(词人以景结情)反衬难分难舍之情。
(1分)[分析人物1分,分析柳絮1分,答出“拟人”“反衬”或“虚写”1分,分析手法效果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l—22题。
( 4分)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1.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分)2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2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分)22.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苏轼攒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
霁雾开寒谷,饥鸦舞雪城。
桥声春市散,塔影莫。
淮平。
不用残灯火,船窗夜自明。
【注】①攒眉,皱眉;恨。
遗憾。
②莫。
同“暮”.(1)请从反衬角度简要分析“攒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的表达效果。
(2分)(2)作者是如何借景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请简要赏析。
(4分)答案:( l ) ( 2分)用“攒眉”“恨”反衬“清”,突出“得句”的清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意思对即可)( 2 ) ( 4分)【要点】①寒谷雾开,饥鸦起舞,诗人心情初现开朗;②春市的喧闹和塔影的宁静,进一步感染了诗人;③雪夜船窗自明,使诗人心情更加开朗。
④诗人通过访客归船所见之景,表现心情由抑郁到愉悦开朗的变化过程。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苏轼七千里外二毛②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④。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⑤?【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
②斑白的头发。
常用以指老年人。
③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④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⑤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1)颔联中的“惶恐”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诗《》,此诗中包含地名“惶恐”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首联对比极富特色,请赏析。
(4分)(3)诗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4分)答案:(1)《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每点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2)①“七千里”“十八滩”极言离家路途之远之险(1分),“二毛”“一叶”表现作者垂暮孤苦飘零(1分),以数字构成强烈对比(1分),表现诗人的艰难处境(1分)。
(3)刻画了一位暮年远谪(1分)、饱尝人生凄苦(写处境艰危、历尽人生劫难等皆可)(1分)而又顽强坚韧(1分)、豁达豪放(1分)的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
(5分)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8.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的第句主要咏画面景物,第句则写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
(2分)9. 从物候角度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令的景物?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明这一时令特征?(列举两例)(3分)答案:8.(本题2分,每格1分)1-3 49.(本题3分)早春(初春)(1分)示例: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蒌蒿、抽出短芽的芦苇(2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答案:(1)拟人。
(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2)参考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2分)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①东栏:指诗人庭院门口的栏杆6.用你的语言描绘一、二句呈现的画面。
(3分)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答案:6.(3分,花絮淡白、繁茂两大特点各1分,语言1分)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7.(3分,只要涉及其中一个要点即可满分)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惆怅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洞仙歌苏轼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
分付①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②风流。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③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④,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⑤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注】①分付:托付。
②格:格调。
③永丰坊:地名。
④飞絮时:指入夏时节。
⑤一成:宋时口语,犹“渐渐”。
(1)词的上阕,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垂柳”?(2分)(2)这首词借柳来喻人、抒怀。
请分析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6.(6分)(1)(2分)①垂柳的春意盎然,②垂柳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气质。
(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①借柳的寂寞消瘦,表达对品洁才高之人却遭遇冷落的感伤之情;②借东风吹散春皱,表达对消愁释怨(或:对知己)的期盼之情。
(答出一点得2分。
意思对即可。
)诗歌赏析(8分)梅花词和杨元素苏轼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字,但通篇透露着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雀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答案:(1)梅梅花(2)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
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5题。
(9分)阮郎归·初夏苏轼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3.请在上阕的画线句中各找一个能体现出初夏景物特征和气候特征的词语。
(2分)景物特征:______________ 气候特征: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A.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C.“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D.“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15.就作品中划线的句子,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答案:13.绿槐(高柳、新蝉)熏风(2分)14.A(3分)15.寓情于景1分翻译1分联系下片内容1分情感1分西江月·梅花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
幺凤:鸟名。
④涴(wò):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2.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