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中学历史创新教学初探
摘要:新课改后中学历史新课程的主要变化体现在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名副其实地开展创新教学。
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等策略来实施创新性教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创新教学
课程改革涉及的层面很多,其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初衷之一。
创新教学的意义就是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双重功能;也应该肩负着个体“渴望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期待着个体成为有创造价值”的双重目标。
一、对课程改革后的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感受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和有中国特色的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其中选修部分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应该说这种突出学习内容选择性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发展
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学生的伙伴和向导,形成教与学的合作机制,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发展,已成为当代历史教师必须
面对的问题。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精神的人。
(三)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停滞在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大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改革师生的互动方式。
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潜在禀赋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四)名副其实地开展创新性教学
对现今历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创新策略,历史教学应由“应试教育”“维持型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
二、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以人为本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首先要注重以人为本。
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以
人为本,注重人格教育,因为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富有灵性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把更多的
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热爱历史。
1.讨论法
讨论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方法之一。
教师主要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有争议的问题,让给学生课下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上进行
讨论,或者直接让学生在课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参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2.知识串联法
知识串联法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一个主题来进行识记,例如,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
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其中时间线索是最基本的一个主题,例如可以列出发生事件的时间表,依次进行记忆。
3.启发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系统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及时反馈,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
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多媒体技术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延长知识的存储期限。
(四)教师要转变角色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崇尚以人为本和富于开放、竞争、创新的时代。
历史教师应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有效地教学,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拓正文.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甘肃教
育.1998(12).
[2]刘景生.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学科与创新教育[j].西部开发报.2008(7).
[3]张永宝.新课程下的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科技信
息.2008(14).
[4]徐祺.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创新[j].才智.2009(15).
作者单位:富顺第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