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
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 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 ,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 “意义是最重要的 , 形式其次” 。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 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 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 (如谋生 ) ; (2)译文的交际目的 (如启迪读者 ) ; (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 ) 。
但是,通常情况下, “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 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
(Venuti:2001) 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6、不可译性理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 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 即称为“不可译性” 。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 ”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 。
7、女性主义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否定对原文高贵、译文卑贱的等级观念,提出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否定单一和绝对的意义,强调意义的丰富性和差异;并对翻译的标准以及译者的创造性提出独到的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 :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 , 强调叛逆
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
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 , 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 , 以原作 /作者为中心 , 强调译文 /译者对原作 /作
者的绝对忠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坚决反对这一观点 , 她们认为 , 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 , “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 (马丽娜 , 2012, p.127) 。
因此 , 在翻译中 , 她们要“妇弄” (woman handling)文本 , 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 , 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 , 突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 /原作 -译者 /译文” 的两元对立模式 , 提倡原作 -译文的共生共荣。
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 , 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
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 (feminist translator) 的概念 , 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 , 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 ; 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长久以来 , 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和“等值”为基础 , 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
译文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 , 译着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 , 把译者的主体性化为零 , 是原作之镜。
但女性主义者从译者的性别角色入手 , 重新界定了译文与原作的关系 , 突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3)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外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 , 以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尤其是对《圣经》作女性主义及两性兼容的语言 ( inclusive-language) 的阐释引发了争论 , 不仅让人们注意到性别化语言带来的冲突性的含义 , 而且也加强了对人们对翻译作为内容丰富的阐释活动的理解。
她们宣称 , 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各种翻译策略彰显女性在文
本中的地位 , 让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 。
在翻译的实践中 , 很多女性主义译者大胆采用新词、新拼法、新语法结构 , 以及运用一些文字游戏 , 目的在于超越男权语言的成规 , 为女性话语开辟新空间。
8、假朋友:是指在语义结构上相似或相同 , 但含义却不相同的词或句子结构。
I haven’t slept better.我睡得好极了。
It can’t be less interesting. 它无聊极了。
Black tea红茶而非黑茶
9、翻译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