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改革、变动及其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改革、变动及其影响

一、背景
二、有关概念
三、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双重汇率到单一汇率、从行政决定或调节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从固定汇率到浮动利率、从紧盯美元到紧盯一篮子货币的过程。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2005年7月21日,中国继续深化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决定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其中的三大改革内容为:一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二是不断变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三是渐进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

(1)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在中国当前的贸易结构中,与美元区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50%左右,而与非美元区即日本、欧元区和东南亚的贸易额也已经占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

因此,随着贸易结构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紧盯多种主要货币进行调节才能更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变革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

2006年1月4日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OTC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由15家中外资银行做市商报价产生。

做市商制度
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3)渐进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

2005年和2007年,非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分别由原来 1.5%的浮动幅度扩大到3%。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中国主动收窄浮动幅度,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随着危机影响减弱,2012年4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恢复良好弹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

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

这是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单日波动幅度的再度扩大。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一直是重点强调的内容。

未来可尝试定期公布名义有效汇率,逐渐把有效汇率水平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参照系和调控的参考。

所谓实际有效汇率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增加双边波动,二是增加币种组合。

答:2005年7月建立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正确选择,是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适应新的发展和开放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我国的既定政策。

此次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仍是这一方针的继续。

二、如何评估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答:2005年以来的汇改是成功的。

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以我为主有序推进,总体上对我国实体经济发挥了积极影响,为宏观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在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是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出口保持了较强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汇率浮动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动力和压力,促进了出口结构优化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企业主动适应汇率浮动的意识增强,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提高,外汇市场得到培育和发展。

四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

四、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此次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避免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3元/美元的水平;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减轻,但国内出现了通货紧缩等不利因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在此期间,我国吸取亚洲国家的经验教训,加强了金融改革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恢复汇率浮动的研究和准备工作也一直在进行。

考虑到我国金融机构还未完成改革,应对汇率变化
和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能力还较弱,汇率改革需要与金融改革统筹考虑,首先推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行。

至2005年7月,作为汇改基础条件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基本部署完毕,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完成财务重组并转变为上市公司,工商银行的财务重组已上日程,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改革进入准备和论证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具备了相当的承受力。

这些迹象表明,汇改条件相对成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果断推出。

2008年7月底左右,为了应对不断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没有参与国际上的竞争性货币贬值,为稳定外需、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亚洲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随着未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将遵循既定政策,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05年汇改以来的实践证明,一揽子结构性政策为发挥汇率在影响内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了条件;而汇率改革的适时推进,也能为其他改革赢得空间,在我国资源价格等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汇率政策还与解除进口管制、放松外汇管制和加快走出去等政策相结合,对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加剧发
挥重要作用。

汇率的灵活性增强,还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2005年,中国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

此次改革是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汇率的调整不再紧盯美元,而是有条件的选择若干主要币种,按照相应的权重决定人民币的浮动汇率;(2)明确汇率中间价的确定方式;(3)调整汇率浮动区间;(4)调整起始汇率。

(一)汇率中间价的确定
2006年1月4日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OTC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由15家中外资银行做市商报价产生,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汇率浮动区间的调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2005年9月23日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当日中间价上下浮动的幅度由1.5%扩大到3%。

2007年5月21日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
价可在当日中间价上下浮动的幅度由1.5%扩大到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又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2012年4月,央行宣布,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

(三)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安排
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中国一直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成为工作的重点。

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五、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民航业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采购成本、汇兑收益
(二)间接影响
先影响出口,再影响经济,然后影响收入
升值推动境外旅游
六、公司的应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