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简称汇率机制,实际上就是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完善汇率机制是我国自主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
在我国加入WTO 后新的开放形势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性彰明较著。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生成逐渐走向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
尽管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上符合中国国情,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实事求是地看。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形成机制扭曲。
二、缺乏灵活性或弹性。
三、调整缺乏准确依据。
四、较高的维持成本。
因此,需要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93年之前是第一阶段,实行汇率双轨制,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官方汇率固定,市场汇率自由浮动。
2、第二阶段从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到2005年7月汇改之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不发生波动。
3、第三阶段从2005年7月“汇改”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此之后,人民币汇率呈持续升值的态势。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小插曲,受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事实上再次盯住美元。
2010年6月重启汇改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单向升值。
可以说,直到2014年之前,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始终是比较低的,要么是盯住美元不变,要么是爬行盯住美元单向升值。
这种情况在2014年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安排,从2014年3月17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浮动上限由1%进一步扩大至2%。
从实际走势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14年先贬后升再贬,走出了一个“N字形”,波峰波谷差高达1481个基点。
2014年可以称之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元年”。
2015年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年份。
从2015年8月1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这一举措增强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
另外,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保持一篮子汇率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