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剧院分析
从景观的角度看,草坡是形成山丘的 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利用草坡下的空 间用作部分公共配套设施用房,并使 之成为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空间之 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西侧草坡及 大台阶下的架空层空间设置咖啡厅。 架空层中部设置售票中心。东侧草坡 下为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三部分功 能交织、形态流畅。
在地下室的设计中,按规划 设计条件要求设置了260个停 车位,功能配套用房及主要 设备用房。为使跑场线路比 较便捷,部分化妆间也设在 地下室。另外,部分停车库 也是战时人员掩蔽所及物资 库。东侧则设置了珠江新城 中央广场地下一层的港湾式 落客区,在这里营造了一个 流动的空间,使用公共交通 工具到达的游客可以通过楼 梯、扶梯或电梯到达架空层, 然后进入剧场。
建筑由上百个立面构成,每个立 面都不一样,且都以不同角度连 接,柱子也没有一个是垂直的。 因此建筑结构特立独行采用“铸 钢结构”,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 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 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 维定位。
广州歌剧院的构思独特巧妙的
外帷幕表皮:三角形石材、玻璃 幕墙系统;国内首创的结构体系: 三向斜交网格组合折板式单层网 壳;浑然一体的室内表面连续曲 面装饰;颠覆传统形式的非对称 观众厅声学设计等都是其结构的 创新。
——扎哈·哈迪德(英国)
它有着颠覆常规的梦幻空间, 它将成为一座承载梦想的先锋 建筑, 这座造型奇异的歌剧院, 出自一位伊拉克裔女建筑师之 手。 她被称为建筑界的时尚女魔头, 她的设计常常因惊世骇俗而难 以实现。 她是世界上唯一获得建筑界诺 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女建 筑师!
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希 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解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 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 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 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后现代性是 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 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 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 释。
进入大剧场的入口大厅后,可直接 通过楼梯上到楼上,然后再进入观 众厅,与从入口平台进入的人流合 流。然后通过沿建筑边的通道和楼 梯,可以进入到舞台背后的餐厅部 分。建筑的外围大部分是参观人流 可以进入的。充分利用了景观视线 良好的区域给主要使用人员,功能 安排巧妙。
其外形犹如大小两块历经江水 冲刷的石头构,整体性外壳最大长度约 120米,高43米
内部功能布局与交通空间 大剧院主入口面向中心广场,歌剧院的主要附属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均布置于环形体
量之中。地下车库与其他设备用房布置在基地的地下一层并与东侧广场地下空间贯通。 弧形体量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脱开,与观众厅主体建筑共同围合成一个连续室外空间, 并从广场引入台阶和绿化,加强了这个空间与广场的视觉联系。
剧院0.00层的休息厅,通过架空层与位于草坡部分的咖啡厅、售票中心和表演艺术 研究交流部,及位于多功能厅首层的餐厅形成完整又相对独立的公共配套设施,有利 于非演出期间的经营管理。演职人员专用的主入口门厅位于后台区。后台区一层及地 下一层局部用于安排演员化妆、演员上下场、布景和道具装卸等功能。化妆间设计采 用大小相结合的方式, 既有大型的团体化妆间, 又有设施齐全的贵宾化妆 间,可满足200多人同时 化妆的需求。剧院后台部 分的上部用作排练厅。此 外,还设置了供演员休息 的空中大厅(Sky Lounge),以丰富多变的 空间激 发艺术表现力。
广州大剧院的建成也让中孚泰在大剧 院建设上又迈上了一个台阶,其在 2012年受邀参与了国家剧院建设标 准的制定。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由“大石头”、“小石头”和“草坡”结合组成建筑空间,功能分区明确,而又 交织成为一体。1800座的歌剧院及其配套的设备用房、剧务用房、演出用房、行政用房、 录音棚和艺术展览厅位于“大石头”内,各种音阶的主角都将在这里粉墨登场。前厅、 休息厅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以连续、流畅的墙面及廊道获得拉伸 而充满张力的视觉效果,构成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成为观众欣赏演出之 前营造艺术氛围的场所。
时至今日中孚泰文化集团俨然成为了 “大剧院建设专家与领导者”广州歌剧 院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最大长 度约120米,最大高度43米。整个歌剧 院包括大剧场36400平方米、多功能剧 场7400平方米、其它配套建筑26100平 方米,总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其 中,“大砾石”是1800座的大剧场和 录音棚、艺术展览厅等,“小砾石”则 是400座的多功能剧场等。
小剧场舞台可移动。 400座的多功能厅位于“小石头”内,
具有独立的辅助及后台设施,兼顾室内 乐、小型话剧、曲艺、新闻发布和演员 排练等多功能使用要求,还可兼作小型 电影放映场,举行时装表演等。该厅的 观众座位采用机械移动式,使空间具有 较大的可调性,舞台和观众席可根据功 能变换成不同类型,满足不同的演出要 求,并可作为“黑匣子”实验剧场。
声学设计由marshall day acoustics(澳大 利亚,墨尔本)设计
广州歌剧院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 其核心部分俗称“大石头和小石头”:“大 砾石”是1800座的大剧场和录音棚、艺术展 览厅,面积约为36400平方米;“小砾石” 则是400座的多功能剧场,面积约7400平方 米。其他配套建筑约占26100平方米。负责 舞台机械及灯光音响设计的团队为国家大剧 院原班人马。内部声学设计则根据马歇尔大 师的独特研究采用“双手环抱”式看台,此 项设计为全球首创。
自然条件:位于广州珠江新城南部华夏 路,紧邻珠江新城临江大道,场地位于 珠江岸边
社会背景:广州大剧院的建造就是要使 之成为广州市的新地标,无论是从形式 含义还是功能上来说,他都承载着其特 殊意义。在规划设计中,广州歌剧院、 博物馆分别位于新城轴线起点的两侧, 与中央广场、滨江绿带共同形成文化艺 术广场,成为一个开放、自信的国际都 市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艺术广场的设 计秉承了广州珠江新城城市设计的精神 与理念,在整合都市界面、丰富都市景 观、引入公共活动三个方面丰富并深化 了城市设计的成果。
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 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 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 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 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 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 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 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 定感。
从记者获得的示意图来看,广州歌剧院 的观众厅采用多边形设计,乐池为“倒八字 形 ”,有利于增加台上演员和乐池演奏者 的沟通。而所谓“双手环抱”,是指观众席 看台两侧的延伸部分和楼座挑台交错重叠, 从舞台角度看来,犹如迎面伸来的两只手臂。 据介绍,此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内墙的形状和 角度有利于提供侧向反射声,同时避免回声 的干扰,从而使得混响音色既优美又清晰。
人行,车行与出入口在总平面上的分析
建筑四面环路,交通 便利,地下车库入口 设在北面和东面 主入口层在地下,从 四面都有入口进入建 筑,地下用一个大的 公共的开放空间连接 “大石头”、“小石 头”和“草坡”,参 观人流只要从东西面 和南面进入,而后勤 人员则要从北面进入, 贵宾有单独出入口, 各类人流分流,互相 独立,互不影响。地 上则通过入口广场分 别进入大剧场和多功 能剧场。
广州歌剧院是广州市将新建的七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地处珠江新城,总用 钢量约为12000吨,总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 包括大剧场36400平方米,多功能剧场7400平方米、其他配套建筑26100平方米。 其外部形态独特,犹如一个平缓的山丘上置放的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头,被形象地称 为“双砾”。其中,“大石头”是1800座的大剧场及其配套的设备用房、剧务用 房、演出用房、行政用房、录音棚和艺术展览厅;“小石头”则是400座的多功能 剧场及配套餐厅。两者皆为屋盖、幕墙一体化的结构,整体性外壳最大长度约120 米,高度43米。“‘鸟巢’起码有四分之一是对称的,而广州歌剧院没有一个节点 相同。”要将“圆润双砾”的非几何形体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就要克服前所未有 的施工难题。仅歌剧院的钢结构——三向斜交折板式网壳,就有64个面,47个转 角,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 中准确三维定位,目前国内对如此复杂的钢结构还没有规范可循。广州大剧院从建 筑到建声到室内艺术都是比较完美的,这座建筑界的瑰宝不仅倾尽了扎哈·哈迪德 的心血,同时作为建设者中孚泰文化集团就于广州大剧院的建成也是功不可没的。 为了达到扎哈双曲面造型以及马歇尔对声音质量的要求进行,中孚泰进行了很多技 术改革,不仅解决了四大难题(一个是声学效果,艺术效果,投资成本控制,工程 施工技术与工艺),更是在生产运用上,创造性的解决了实体面才首次大面积在工 程当中使用的系统工程问题,这才有了这座世界一流大剧院的建成。
羊城古都有镇宝三 石: 东为海印石、 中为海珠石、 西为浮丘石。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 筑的结构特点,外形似砾石,一 大一小,一黑一白,形成鲜明对 比。外围护结构强烈的凹进凸出 的不规则几何形体和内部大跨度、 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形成复 杂的不规则建筑空间。也正因为 此,室内的光影效果也极好。而 地面与斜柱间最大的倾斜角度达 到78度。使习惯了方方正正的人 们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配合池座后排标高, 歌剧场和多功能厅的 主入口设在5 m标高 层的平台上。平台是 室内外空间的交织部 分,是歌剧场和多功 能厅的观众共用的室 外“门厅”。入口平 台及架空层除了具有 解决人流的集散功能 外,还是联系大、小 石头和草坡的媒介。 几个公众入口通过刻 意整合,加上平台边 缘似张拉而成的狭缝, 形成一个关联、交错 的空间形态。
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概念源自这样的一种激情:在广州市建立一个新的城市文化焦点 — —融城市历史、建筑艺术、城市景观为一体的文化焦点。“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 镇古会”,诗中说的是屹立珠江中的海珠石。传说中的海珠石是广州的镇城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