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普洱茶饼的常见规格是357g

为什么普洱茶饼的常见规格是357g

为什么普洱茶饼的常见规格是357g?
七子饼来历众说纷纭。

上网一搜发现都是相互转载未经考证的二手信息居多,原创及独立思考者甚少。

感谢头条邀请,其实去年我在微博写过一篇文章,论述为什么现在网传的七子饼357克来历之传统文化解读说、少数民族吉祥数字说、清朝皇帝钦定说,还有古时马帮为了马驮方便计算出来的重量为每饼357克等等说法是不严谨和缺乏科学考证的。

并非为宣扬自己或标榜什么。

我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欢迎大家拍砖。

之所以做这样的思考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态度。

用心的、认真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也就是茶马世家做茶的态度。

2016年5月15日举行的东正春拍会上,宋聘号的一款蓝标普洱茶一筒7饼重2287克,以880万成交;红标宋聘一饼净重306克,以260万成交,我很想知道百年前的普洱茶到底一饼有多重?带着这个疑问,我与得公、茶马君,还有佳茗与涤烦子展开了一番资料搜集与探讨,和感兴趣的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关于普洱茶七子饼大部分人都比较熟悉,都知道7饼茶用笋壳扎一筒,这一筒叫“七子饼”,每饼茶重357克,这就是大部分人知道的“七子饼”与357克的关系。

那问题是七子饼为什么会是7饼?而不是6饼或8饼?关于这个说法无论是网上还是书籍资料上介绍的很多,有说与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运茶有关,有说与云南少数民族认为7是吉利数
字有关,其实上述这两种说法都不严谨,也缺乏考证,云南的民族除汉族外共有25个,其中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有15个,经过大量的问询,也不曾发现7是他们哪个民族的吉祥数字,相反大多数民族认为双数比较吉利,因此以上两种说法都有待考究。

目前有明文记载的七子饼出处出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据该典记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

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


这段文字是关于普洱茶“7饼一筒“”最明确有力的记载,至于在此之前是否也是7饼一筒,尚不清楚。

那普洱茶357克这个奇怪的单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很明确的是“克”这是个国籍度量衡单位,这个单位在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根据维基百科记载,中华民国于1929年规定了1斤等于500克,而在1929年之前是什么标准,并无详细记载。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清代的一饼普洱茶肯定不是357克,我们可以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可以换算。

首先清代的1斤和今天的1斤是不一样的,今天的1斤等于国际500克,清代的1斤则约等于国际596克而清代的1斤为16两,(1两为596÷16=37.25克),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即49×37.25克=1825.25克)也就是清代的一筒茶(七饼)为1825.25克,那清代的一饼
茶的重量为:1825.25÷7=260.75克根据计算,很明显清代的一饼茶比现今的一饼茶足足少了近100克。

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于1949年11月23日,该公司拥有全国茶叶的出口权,为了配合出口,中茶公司要求下属茶厂生产每件30kg的普洱茶。

按国际计量单位,一件是一打,也就是12筒,每筒按清朝时候的习惯是7饼,每饼为30000g/12筒/7饼=357.14286g,约等于357g。

这就是普洱圆茶每饼357g的由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