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科技》(地图版)成套修订的背景与设想在这个讲座中,我们将从总体上介绍初中《信息科技》(地图版)的教材成套修订的背景、设想与栏目介绍,包括:●成套修订的背景●成套修订的整体设想●新版教材中的栏目设置这些内容都是为后面的讲座做辅垫的。
一、成套修订的背景根据课改办的要求,2007年底,所有的信息科技教材都开始了对原有教材的成套修订工作。
这些修订工作是基于以下背景开展的。
1.课改办对教材进行了整体评价上海课改办针对原教材,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给教材提出了非常客观的整体评价。
除了指出优点外,还特别针对不足给出了颇具针对性的修订建议。
2.来自一线教师的建议教材好不好用,一线教师是最有发言权。
由课改办组织了来自各个区县的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给教材把脉,既肯定了教材的优势,也坦诚地提到了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不足。
3.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课改办在信息科技能《课程标准》推出后,在原套教材投入使用后,又出台了一个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细化标准。
这些标准进一步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同时,随着实践的开展,各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也越发深入。
4.现代教学理念的成熟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学理念从学术殿堂走进了教学课堂。
一些曾经的新名词,如学习支架、多元评价、元认知、建构主义等等有了更多的教学实践的案例,有了更多教学策略方面的支持。
这些成熟的实践为教材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了鲜活和丰厚的支持,使新教材更有可能呈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过程”的特色。
二、教材改版的整体设想无论是教委教研室,还是一线老师,都肯定了原版教材的优点,包括:(1)内容丰富、实用、可操作性强(2)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编排合理,符合科学性以上方面是教材的优点,在新版教材中自然要继续保有,在这里我们也不想对此过多陈述,相信各位执教的老师最有发言权。
我们还是多看看新版教材要努力克服的薄弱之处,包括:(1)对能力目标的体现:在老版教材中,是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完全分割开的,因而信息素养的提高、综合能力的提高、项目学习能力的提高等较难落实到位。
有教师讲“形似而神不似”,而新版教材旨在将探究学习与知识技能学习有机整合,做到“形神兼备”。
(2)对过程性评价的支持:也有一些教师提出来,是否能够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作品的成果提供一些评价方案或评价量表,以便教师操作。
上位一点讲,就是要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支持,使评价成为保证学习效果、确保过程有效的有力工具。
(3)小学与初中年段的衔接:老版教材的知识技能似有“从头学起”的意思,而绝大部分小学都已开设《信息科技》课程,如果再“从头学起”就不太合适了。
做好初小衔接也是一个要重点改进的方面。
(4)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支持:老版教材没有教参,编者的意图很难外化,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光盘里的材料也显不足。
三、新版教材的课时设置与栏目设置在新版教材中,每一课基本上是预计按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的。
当然,根据学生技术准备状况的不同,也有可能对某些课进行合并。
各位老师在浏览新版教材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新栏目。
我们在这里整体介绍一下各栏目的含义所在。
●目标:包含每一课简洁明了的任务●跟我学:用来突出显示正文所要求的操作步骤●想一想:用来突出显示要学生思考的问题●试一试:突出显示正文所要求的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鼓励学生在正文所介绍的操作外,拓展操作能力;在每课后提供课堂的巩固练习。
●小资料:用来拓展、补充正文的相关内容●注意:对学生容易误解或出错的知识或技能予以提示初中《信息科技》(地图版)新版教材的特点新版教材在发扬老版教材的长处,克服薄弱之处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
我们将逐一结合教材中的具体例子来展开。
一、教材的逻辑结构兼顾软件类别与项目学习如果大家翻开初中版教材的目录,你会发现整个教材的逻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简单地讲:●从单元来看,除第一个单元外,每个单元都围绕一种软件开展。
第二单元是围绕“演示文稿”软件;第三单元是围绕“网页制作”软件;第四单元是围绕“电子表格”软件。
●从每一个单元来看,单元中的活动基本上是以“项目学习”为线索的。
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项目学习”。
这样设置逻辑结构的好处在于:(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容易聚焦大家都知道,在信息科技类的项目学习中,有些是打乱软件关系的。
换句话说,在一个项目中,学生很可能要同时用到多种软件。
这种学习方式虽然有益于发展学生综合利用软件的能力,但对学生的技术准备状况要求很高,不适合循序渐进地学习。
(如果学生将相应软件学习完成后,再做这样的总结性项目还比较合适)。
为此,此次教材仍然坚持以软件类别来分配单元。
每个项目学习的成果,都是以该单元特定的软件为工具来开发的。
(2)将知识技能自然融入到项目学习之中所有的项目学习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其中可以自然融入对知识技能的学习。
比如说,学生要想完成“计算机DIY”这个项目,必然要先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学生要想制作“我的个人网站”,一定要对网站建设中的“个人网站”部分有较为充分的掌握。
每个项目都是这样。
通过这种方式,知识技能的学习有了一个合理的“现实情境”,学生也就理解了所学的“本领”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
当然,教材中的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正是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
当然,根据具体活动在单元中的位置,项目学习与各个活动的整合程度是不一样的。
往往位于单元前面的活动中,项目学习的整合程度较底,因为该活动的教学目标是以落实知识技能目标为主的。
(3)在项目学习中落实能力目标在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目标,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把它读一下,因为这里面的内容体现了课改精神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工作中的难点:●能理解项目(或活动)的主题、目的和限制条件,并加以正确描述;●能理解项目(或活动)目标的评价标准并坚持以评价标准来指导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能制订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计划并根据需要和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正确使用有关功能,对完成项目(或活动)所需的信息有主见地进行收集、处理、传输、表达。
●能自觉与小组成员在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分工合作,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互相交流。
●能主动对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成果进行反思和小结。
如果要落实这些能力目标,必然需要有“落实”的机会,有“落实”的情境。
而“项目学习”为线索的内容安排,正为落实这些能力目标创造了机会,提供了情境。
(4)项目学习的主题做到贴近生活、可操作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各个项目学习(在教材中,以“活动”为单位呈现一个项目)的主题中看得出来。
应该讲,我们在选择和设计这些项目时,是将这些项目的实施可能性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的。
力争做到每个项目都在现有条件下可操作。
个别看上去不好操作的项目,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些替代资源或虚拟情境使其好操作。
这在后面的特点中会提及。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看整本教材的单元内容结构:如上图所示,全书共分为四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为基础性单元,涉及到WindowsXP操作系统常用操作,中英文输入,网络搜索,计算机工作原理等。
后面三个单元为并行单元。
第二单元是演示文稿的相关内容;第三单元是网页制作的相关内容;第四单元是电子表格的相关内容。
我们看到,每个单元中有三个活动,绝大多数活动都是一个项目学习。
只有第一单元的第一个活动“温故知新”例外,这个活动的重点还是完成初中和小学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衔接。
三个活动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是逐渐加深的,即使是学习同一个软件(如演示文稿),各个活动所关注的知识技能也是不同的;同时,各个活动中的学习支持又是渐退的(如下图所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在后面各个单元的详解中会有细节上的说明。
上面,我们看的是活动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各个活动本身的内容结构。
如下图所示,一个活动一般会用3-4课时的时间来完成,在教材中表现为3-4课。
项目学习贯穿始终,知识技能目标往往是在项目实施过程前或过程中具体落实;而在项目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也为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落实创造了机会。
二、以“学案”方式编写教材各位老师在浏览教材时会发现,当前教材的编写融入了“学案”风格。
再具体一点讲,那就是教材中不但有学习的内容,还整合了学习步骤、学习方法、互动环节的设计等。
在用语上也采用了“对话”语气。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课程标准。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中整合了“学案”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学习教材,获得关键信息;通过知识梳理、技能习得、方法点拨、评价指导、过程体验等,帮助学生实现对内容与方法的灵活领会;教给学生重组、综合、迁移知识技能学习 浅 深学习支持 多 少教材所学知识的方法和思路。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课程标准中对于“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描述。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教材中只有教学内容,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将非常多的心力放在教法设计上,才能够帮助学生达成“能力目标”。
而当前的教材将达到这些能力目标的可能教法/学法已经设计在内,进一步拉近了现实教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距离。
我们来随便翻翻教材,看几个例子,就能够初步领会新版教材的风格。
第一个例子:请翻到P38,P38-P44提示了计算机DIY 的完整过程。
在教材中呈现的环节名称包括“了解活动要求”、“理解评价标准”、“开始行动”、“形成配置方案”、“展示配置方案”、“评价与思考”。
这些环节是引领着学生们体验了一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保证了这个过程,就为课程标准的达成提供了机会与可能。
第二个例子:看一个细节性的内容,P12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表。
这是一个评价表,学生们可以将其自我衡量的标准,并自觉地向优秀的标准看齐。
第三个例子:再看一个细节性的内容,P148,“试一试”中的结构化提示。
该内容中对于搜索的关键词,支持观点的记录,网上内容的整理均有提示。
这样的支架会逐渐内化,最后贡献给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版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正是由于了这些支架、评价、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嵌入,学生才有可能自主学习。
教师也才有可能适当地放手。
三、做好小学和初中的合理衔接本次教材编写时,特别重视了小学和初中的合理衔接。
小学和初中可能衔接的地方主要在第一单元(信息科技基础)和第二单元(演示文稿)。
遇到可能和小学阶段的学习有交叉或重复的地方,新版教材是怎么处理的呢?主要是在初中阶段既给复习的机会,又增加共同知识点上的技能难度。
如默认小学时学过“资源管理器”,那么在初中阶段就加入一个“我来当小老师”的环节。
不熟悉该操作的同学可以有机会再学习一下,学过该操作的同学可以做“小老师”,巩固知识之余,培养综合素质;又如,默认小学阶段学习过“文件和文件夹的简单操作”,初中阶段由加入了“局域网”等更为复杂的操作情境,学习如何在“网上邻居”之间的复制文件和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