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原镇小学数学文化周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良好的数学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看点书、做点事、认点人,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数学文化渗透课堂,走进学生,让智慧闪光,为成功引路,使理想腾飞,在全校掀起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潮,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课改意识,促进每位教师更为认真的思考:怎样去面对教学,这个充满挑战的学科;怎样去看待学生,这些未来的世纪之才;怎样去对待课堂,这个唤发生命活力的空间。
二、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
三、活动宗旨
让快乐与数学同行,让智慧伴活动共生
四、活动时间
2015年12月中旬
五、具体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
1.进行学校环境布置,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2.举行教师会议,明确本届数学节的意义、内容和要求。
3.各学科任课教师分别规划本学科配合方案。
4.召开广播动员会,由校长宣布首届数学节开幕,向全校学生介绍活动内容并提出要求。
5.学生动员:向学生提出“五个一”的要求。
(1)读好一本数学读物(2)参加一次雏鹰学数学实践活动(3)写一篇数学日记、论文(4)征集一数学“金点子”(5)自编一张数学小报(优秀展览)
(二)组织实施阶段
1.口算大王
活动时间:12月17日
参加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方式:采用闭卷答题方式,每班评出10%名“数学大王”。
2.奇思妙想七巧板
活动时间:12月18日
参加对象:一~三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方式:利用两副七巧板拼贴出新颖、别致、富有创意的作品。
并按年级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在10月19日进行展示。
(作品需注明“作品名称”和“作者班级、姓名”)(七巧板由学生自己准备,教师拍摄好学生的作品,统一交教导处。
)
3.二十四点擂台赛
活动时间:12月19
参加对象:四~六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方式:先进行班内选拔,每班选出5人参加年级比赛,做对题数多者胜出。
每个年级的前三名可挑战高一年级的比赛。
由各年级备课组长负责。
4.讲数学家的故事
活动时间:12月20日
参加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方式:以学校为单位,每班推荐一名选手,全校或年级举行。
由各年级备课组长负责。
(获奖率为年级总人数的10%) 5.聪明奖牌等你拿
活动时间:12月20日
参加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方式:以年段为单位,开设各类数学游艺活动:猜数学谜语、走迷宫、一笔画、巧解趣题、巧移火柴棒等。
(三)评比表彰阶段:12月20日
1.发放各种竞赛证书。
2.评选“最佳组织奖”和“活动辅导奖”。
传统经典诵读
就单纯的名词解释而言,“经典诵读”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经典”,一个是“诵读”,换种说话,那便是内容与方法。
所谓的经典,经典指的就是那些被历史证明的、有其自身价值的文化精髓。
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有很多,被人们所熟知的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历代散文小说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典范著作。
所谓的诵读主要包括吟诵、阅读、朗诵、朗读等。
汉代古文学家郑玄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
”“以声节之”的意思是用声音把诗文的节拍表达出来。
诵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它被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定义为“诵读”法。
它指的是“一种朴素纯粹地读,一种不求甚解地读,一种声音琅琅、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读,一种唱歌一样的读,一种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着眼于通篇的读。
”
而“诵读经典”,就是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最具智慧性、文学性、时代性的经典,不加讲解的、牢牢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把中华文化的精髓沉淀到生命深处,伴随孩子一生。
经典在人的思想里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内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语文学科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
相对其他年龄段和学龄段的学生,经典诵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教育更为重要,效果更为明显突出,因为小学阶段儿童的可塑性最强,是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品格塑造、行为习惯训练的黄金时期。
小学中最为常见的经典读物莫过于《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这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在现代的教学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百千”是古代蒙学的教材内容,蒙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兴起,其主要内容是识字与写字。
当时出现了以《千字文》为代表的蒙学教材,这些教材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和文化渗透的有效工具。
儿童通过诵读这种教育方法来学习和理解这些教材。
因为它们大多是以文句的形式出现,比如《千字文》,用一千个字编成了不仅语句通顺,而且意义相连的四言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十分适合学生诵读记忆。
我在小学所实习的班级老师就是一个诵读爱好者,在诵读方式中她采取的是吟诵。
比如较为简单的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该如何教授给孩子呢。
这就涉及到方法的问题,那位老师的方式是直接吟诵,她先教学生一个吟诵调,然后再带着学生吟诵两三次。
因此诵读不想朗读一样,一字一句顿开,这一句的断句也发生了改变: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依据每个字的音调进行吟诵,并且以八个字为一组,对于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并不得立刻会写会认这些字,但是久而久之学生的识字量,自然就会上去。
用这种方式作为教学的辅助方式,能更快的在学生识记的黄金时段,帮助他们记忆生字新词,为阅读学习打下基础。
若说“三百千”这些蒙学读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教材,那么小学中接触到的文言文与诗文便是传统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中国传统教材的教学方式大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古诗《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炊烟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明面上的意思十分简单,如何将这种较为平凡的故事,生动有趣地教授给学生呢,可以采用诵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