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 E I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机械原理课程机构设计实验报告题目:八缸发动机的设计与分析成员:班级: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2013年06月八缸发动机的设计与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京市102206)摘要:本文先是列举了几种典型的发动机,然后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得到了多缸发动机设计的基本经验。
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八缸发动机,通过对该发动机的理论分析和ADAMS仿真,表明该八缸发动机不仅可以实现正常驱动的功能,而且结构紧凑,效率高,极具有实用性。
关键字:机构分析;Adams仿真;SolidWorks建模,八缸发动机目录1.设计要求 (2)2.现状调研 (2)2.1 V型发动机 (3)2.2 L型发动机 (3)2.3 H型发动机 (4)3.发动机工作原理分析 (5)4.八缸发动机设计与分析 (6)4.1活塞缸体设计 (7)4.2进气排气系统 (7)5.八缸发动机的设计验证 (10)5.1创建模型 (11)5.2功能仿真 (11)6.结论 (15)参考文献 (15)1.设计要求此八缸发动机根据技术任务书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内燃机的型式,确定主要结构参数,选定主要零部件与辅助系统的结构型式,进行确定一种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1按照4*2的方式排列发动机可以使八个缸体的动力同时输出又不会相互干扰,能满足动力的叠加,极具合理性。
设计要求如下:⑴根据初步确定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型式及轮廓尺寸进行布置,绘制纵横剖面图和一些必要的局部视图,以及运动轨迹图等,借以发现它们之间在尺寸,空间位置,拆装和运动轨迹方面所出现的干涉,并给予合理解决⑵根据初步选定的辅助系统型式及主要几件轮廓尺寸,确定它们在内燃机中的合适位置和安装方式,检验它们之间是否相互干涉,拆装和维修是否方便。
⑶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确定内燃机零部件,系统及其机件的布置和外形尺寸,制作一套完整的SolidWorks内燃机仿真零件⑷将文件导入Adams进行分析仿真,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制作仿真视频。
总结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小组成员的收获。
2.现状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找出几种典型的发动机,如图2.1所示。
2.1 V型发动机图2.1所示为V型发动机:将所有汽缸分成两组,把相邻汽缸以一定的夹角布置在一起,使两组汽缸形成两个有一个夹角的平面,从侧面看汽缸呈V字形,故称V型发动机。
图2.1优点:V型发动机的高度和长度尺寸小,在汽车上布置起来较为方便。
尤其是现代汽车比较重视空气动力学,要求汽车的迎风面越小越好,也就是要求发动机盖越低越好。
另外,如果将发动机的长度缩短,便能为驾乘舱留出更大的空间,从而提高舒适性。
将汽缸分成两排然后“打斜”,便能缩小发动机的高度和长度,从而迎合车身设计的要求。
由于汽缸之间已相互错开布置,因此在汽缸之间有较大的空间,这样便于通过扩大汽缸直径来提高排量和功率。
V型发动机的气缸均成一角度对向布置,还可以抵消一部分振动。
缺点:V型发动机的缺点是必须使用两个汽缸盖,结构较为复杂。
另外其宽度加大后,发动机两侧空间较小,不易再安排其它装置2.2 L型发动机图2.2 所示为L型发动机又称“直列”(LineEngine)发动机,是指汽缸是按直线排列的,它所有的汽缸均按同一角度肩并肩排成一个平面图2.2优点:稳定,成本低,结构简单,运转平衡性好,体积小稳定性高,低速扭矩特性好,燃料消耗少,尺寸紧凑,应用比较广泛。
缺点:当排气量和汽缸数增加时,发动机的长度将大大增加。
直列4缸发动机,一般广泛运用于2.2升排量以下的发动机中。
直列6缸发动机,目前的佼佼者就是著名的BMW,BMW直列6缸发动机凝聚了当今量产发动机的顶尖技术,堪称直列6缸的巅峰之作。
2.3 H型发动机如图2.3所示为H型发动机又称水平对置发动机,这也是V型发动机的一种,只不过V的夹角变成了180度了,一般为4缸或6缸。
图2.3优点:低重心:产生的横向震动容易被支架吸收、有效将全车较重的发动机重心降低,更容易达到整体平衡。
低振动:活塞运动的平衡良好(180度左右抵消)。
相比直列式,在曲轴方面所需的平衡配重因素减少,有助转速提升。
它能保持650转的低转速,并保证发动机平稳的工作。
同样相比其它发动机行式油耗最低。
缺点:造价高,发动机太宽。
目前世界上只有“保时捷”和“斯巴鲁”两家汽车制造商生产水平对置发动机。
3.发动机工作原理分析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分四个步骤进行:1.进气行程进气行程中,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转动的曲轴带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缸内容积增大,压力降低而形成真空,将可燃混合气吸人气缸。
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终了时缸内气体的压力略低于大气压,约为0.075MPa —0.09MPa,温度为370K—400K。
示功图上曲线ra表示进气行程,位于大气压力线之下。
它与大气压力线纵坐标之差,即为活塞在各位置时缸内的真空度图3.12.压缩行程为使吸人缸内的混合气迅速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而使发动机发出大的功率,必须在混合气燃烧前对其进行压缩,使其容积变小、温度升高。
为此,在进气终了时便立即进入压缩行程。
在此行程中,进、排门均关闭,曲轴推动活塞定时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一个行程图3.23.作功行程在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点燃混合气,此时进排门仍关闭。
由于混合气的迅速燃烧,使缸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最高压力可达5MPa-9MPa,最高温度可达2200K-2800K。
在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力推动下,活塞向下止点运动,活塞的下移通过连杆使曲轴旋转运动,产生转矩而作功。
发动机至此完成了一次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图3.34.排气行程当作功行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进气门仍关闭,因废气压力高于大气压而自动排出,此外,当活塞越过下止点上移时,还靠活塞的推挤作用强制排气。
活塞到上止点附近时,排气行程结束。
示功图上曲线br表示排气行程图3.44.八缸发动机设计与分析4.1活塞缸体设计根据发动机的设计种类可以知道,只要合理安排发动机的结构,保证输出能够叠加上去,不会出现全部曲柄的顶死现象就能够高效率的工作。
因而,理论只要紧凑安排曲柄的位置,又不影响冷却系统的工作,就可以叠加无数个缸体。
基于此,本文综合出一90度V型八缸发动机,如图4.1.1所示。
图4.1.1图中两排缸体轴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两排缸体之间安排排气收集管如图4.1.2所示,图4.1.2这样的结构恰好为一个整体,充分利用空间,合理性强,比L型的发动机消振动能力强,又比H型的更节省空间。
在同一横向平面的两个缸体的曲柄安装在同一个曲轴上,其输出同步,相邻曲柄相位差180度,恰好能满足同步输出,因而,总的输出动力是八个缸体的叠加。
4.2进气排气系统进气系统:如图所示,蓝色部分为排气筒,两侧为凸轮控制的排气阀。
图4.2.1进气道:气缸底部两侧为进气道,当活塞到达底部时进气。
图4.2.2进气冲程:如图所示左侧缸体处于进气冲程,此时排气阀关闭。
图4.2.3压缩冲程:如图左侧缸体处于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如图,右侧缸体处于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左侧气缸处于排气冲程。
图4.2.6综上所述,排气阀一周期关闭两次,故凸轮轴所连小带轮于曲轴主带轮半径之比为1:2。
图4.2.75.八缸发动机的设计验证在完成八缸发动机的设计与理论分析后,下面对设计的发动机进行功能验证和工作空间的验证。
本文使用虚拟样机技术(ADAMS软件)对所设计的发动机进行设计验证。
5.1创建模型考虑到该发动机的杆件较多,且杆件布置较为复杂,可以使用SolidWorks 软件建立三维模型,然后导入到ADAMS软件中。
最终建立的ADAMS模型如图8所示。
图5.1.1 ADAMS仿真模型5.2功能仿真根据气缸内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结果,利用一个工作循环内的缸内压强数据,可以得到气缸内压强曲线(DataSpline)SPLINE_fpiston,如图5所示。
图中自变量X表示时间(单位为毫秒),因变量Y表示气缸内气体压强(单位为105帕)。
活塞所受的总的气体平均压力为活塞上、下两侧空间内的气体压强差与活塞截面积的乘积。
在ADAMS中燃气压力采用Spline函数进行曲线定义,采用AKISPL函数式进行表达。
在曲轴以3000rpm保持匀速时,活塞和连杆的动力学特性曲线完全符合平衡状态下的物理规律。
活塞速度峰值约为3.23m/s,加速度出现两个峰值,分别约为227m/s2和1.475m/s2;连杆的摆角峰值约为±15°,呈正弦曲线变化;当气缸工作在燃烧阶段出现尖峰压力时,内燃机的输出指示转矩也达到最大,在其他时刻有小幅波动。
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活塞的加速度曲线及其往复惯性力曲线、连杆摆角曲线及其动力学特性曲线都是呈周期性变化的。
1.曲轴角速度图5.2.12.活塞位移图5.2.2 3.活塞速度图5.2.3 4.活塞加速度图5.2.4 5.凸轮从动件的位移图5.2.5 6.凸轮从动件的速度图5.2.6 7.凸轮从动件的加速度图5.2.7 8.曲柄轴线和活塞轴线的夹角图5.2.86.结论本文先是针对设计要求,对现有的各类发动机进行调研,列举了几种典型的发动机机构,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透彻的分析,得到了设计多缸体发动机的基本经验。
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V型八缸发动机,通过理论分析和ADAMS 仿真验证,表明该八缸发动机不仅可以同时多动力叠加,而且机构紧凑,结构合理。
相信本文对于多缸体发动机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1] 郭卫东. 虚拟样机技术与ADAMS应用实例教程[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2] 郑相周,唐国元.机械系统虚拟样机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3] 郭卫东,Tutorial of Using ADAMS.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4] 郭卫东,机械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5] 廖汉元,2007.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