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P4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前者如温度、可利用水、风,而后者包括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1)问题①在个体层次上,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
经典生态学的最低研究层次是有机体(个体),按其研究的大部分问题来看,目前的个体生态学应该属于生理生态学范畴,这是生态学与生理学的交叉学科。
②在种群层次上,多度及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
③在群落层次上,生态学家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④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①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②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③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二,生物与环境P14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4,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三、能量环境P38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P37①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及体色有显著的影响。
②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③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3.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P38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方面。
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变化。
在生理方面,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防冻能力。
小型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是靠增加非颤抖性产热和基础代谢产热,前者作用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内温动物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行为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迁徙和集群方面。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方面。
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
一些小内温动物常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
夏眠或夏季滞育、迁移,也是动物度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4.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还由光来决定四、种群及其基本特征P93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P93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体特征:①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的个体数目。
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③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①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在1890年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②由于各种生物的平均世代时间并不相等,所以特别是在做种间比较时,生命年表里的世代净增殖率Ro的可比性并不强,此时种群增长率r 就显得更有应用价值:r = lnRo/TT是世代时间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生子代的平均时间。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使r变小的途径有两条:降低Ro的值或者使T值增大,这就分别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里强调的”少生.晚生”。
③一个种群中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可大致分为三种,即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拒我国当时人口普查所得的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状态正处于增长型,其特点是种群中幼年的个体急剧增多,老年个体较少,使得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迅速增长,种群的密度也逐渐增大.一个种群由于起生存空间和营养的局限性,往往有一个密度极限,超过了这个密度极限,种群的增长将受到限制。
4.1992年中国人口大约为12亿,出生率为22‰,死亡率为7‰,其每年的增长率为多少?以该增长率增长,种群的加倍时间是何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2‰-7‰=15‰12≥+1(⨯n解得n≈4724151000)/1992+47=2039年故在2039年加倍5.逻辑斯蒂曲线图见p76(拍的不清楚)逻辑斯蒂曲线通常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密度一半(K/2)后,增长逐渐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六、生活史对策P1181.什么是生活史,其包含哪些重要组分?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2.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是生活史对策。
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时代周期。
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
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来弄个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七、种内与种间关系150页:1、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种内: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6.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生存或排斥的条件。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例如:动物为了竞争领域或食物进行打斗。
9.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①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
②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
11.谈谈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①由于宿主组织环境多数稳定少变,所以许多寄生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都退化。
② 寄主被寄生物感染后会发生强烈的反应。
③ 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常常使有害的“负作用”减弱,甚至演变为互利共生的关系。
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180页:3、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地区的生活型谱?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如何编制:同一类生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就都属于同一类生活型。
课本:P165首先是弄清整个地区(或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列出植物名录,确定每种植物的生活型,然后把同一种生活型种类归到一起。
按下列公式计算: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该生活型的植物种数/该地区全部植物种数×100%9、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如何估计?P160①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
用公式表示为:②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③ 香农-威纳指数: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其计算公式:i i S i P P H 21log =∑-=式中:S ——物种数目 i P ——属于种i 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H ——物种的多样性指数(补充)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是J.T.Curtis 和R.P.McIntosh(1951)在研究森林群落时首次提出的,它是某个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因为它简单、明确,所以近年来得到普通采用。
计算公式如下:重要值(L.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上式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基盖度代替: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10、多样性随哪些条件而变化?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地? ①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②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③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热带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
时间、空间、气候、竞争、捕食和生产力的影响和限制九、群落的动态194页6.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点?演替顶级: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相同点:都承认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
不同点: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
单元顶级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元顶级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级.十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P216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锥体是如何形成的?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生态系统汇总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用图解的方法来描述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
一个营养级是指位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