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

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

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

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

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不用人参。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证,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其背恶寒为主证。

辨证要点是口中和,背恶寒。

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热象。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

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

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

附子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在此基础上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

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芩、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

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以利温经复阳。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组成。

治以泻热消痞。

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

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

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

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

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附子泻心汤。

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1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

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真武汤证实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

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

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不利等。

17、简述炙甘草汤证的主要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煎药治。

主要证侯:脉结代,心动悸。

病机:气血两虚,脉道不充。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方药:甘草4、生姜3、人参2、生地黄1斤、桂枝3、阿胶2、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煎药法: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去渣纳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18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表现?小青龙汤证出现或渴是饮停影响气化,津液不能上承。

不渴为水饮内停本象,未影响气化。

服汤已渴是指停饮之证,服小青龙汤后,温化之余,上焦津液一时不足,故见口渴,随之停饮得化,气机畅通,水津四布,口渴必除。

小青龙汤证中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其病机如何?“或渴”因水饮内停,正津不布“不渴”则因水饮未阻遏正津上达“服汤已渴”属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渴,这种口渴是水饮得温化,病向愈之征,并非伤津,勿需治疗。

19心阳虚共有5证。

①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

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②心阳虚烦躁证: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③心阳虚惊狂证: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④心阳虚奔豚证: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⑤心阳虚欲作奔豚证: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20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和病机是什么?。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是:发热,大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

病机是: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21、简述三阳病证发热的特征。

太阳病发热,一般是发热程度与恶寒程度成正比,就是发热越多恶寒越重、发热越少恶寒越轻;少阳病发发热多而恶寒恶寒少,或是往来寒热阳明病发热就干脆不恶寒了,反恶热,发热还怕热喜凉。

22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证侯,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23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反伤脾阳,脾气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证。

葛根汤解表止利,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下利,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者。

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主治表证未解,挟表热的热利,因邪热下迫大肠,表里皆热,暴注下迫,故大便粘秽,汗出而喘。

黄芩汤清热止利,主治少阳邪热内迫肠道,利下粘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者。

24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2。

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结浅热轻。

25简述小建中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小建中证的症候是心中悸而烦,腹中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的恶寒发热等。

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方药组成是: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2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论述题)。

1。

其鉴别点在于:苓桂术甘汤证之发生,是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而真武汤证则是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肾阳一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若清阳不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

因此两证均为水气为病,都可致头眩,但一病在脾,一病在肾。

故脾虚停水常伴见心下逆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脉沉紧脉症,而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寒肢冷、心悸等症,故治疗上前者应温阳健脾为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后者以温肾利水为主,用真武汤。

27简述猪苓汤的配伍特点和功用。

猪苓汤具有清热、利水、养阴的功效。

方中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加阿胶、滑石养阴清热利水,以利水见长而兼顾清热养阴,使利水而不伤阴,清热养阴而不碍利水。

28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在症状上如何鉴别?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均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但湿热发黄表现为黄色鲜明,为热实证,证见发热,口渴,腹满,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等;寒湿发黄表现为黄色晦暗,为虚寒证,证见腹满时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迟弱等。

29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中均用大黄,故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

调胃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症。

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

小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30试列大柴胡汤证的二便、舌象与脉象的特点。

大便干结或下利,小便色黄,苔黄(厚)少津,脉弦(滑)数。

31简述柴胡桂枝汤的组方治法特点。

其主要适应症为少阳兼表寒的证候。

其组方特点是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合剂而成。

故治法上有太少表里双解而予以轻剂的特点。

32试比较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证的证治异同。

1。

两证均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但大柴胡汤尚兼阳明里实,除小柴胡汤所具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八症之外,尚有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痞硬、腹满痛、不大便或下利等证。

治法小柴胡汤证只宜和解少阳;大柴胡汤证宜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

两方虽以柴胡命名,但制方有大小,所针对病机、症状有差异,临床宜鉴别应用。

33太阴病下利的特点是什么?太阴病自利的病机为脾阳虚而清气不升,特点是自利不渴。

可兼见腹满痛等症。

34太阴腹痛证当用“大黄、芍药”时,为何要“减之”?芍药、大黄性寒而偏破泄,脾胃气虚的患者应当慎用,因太阴病本来脾胃阳虚,用芍药、大黄不慎,则恐伤脾胃,导致下利,故宜减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