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有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一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一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一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
④鼻鸣一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一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一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一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一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 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
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
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
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
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5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
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证侯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证侯称其名者。
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6、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1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
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2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
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
3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
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
7、如何鉴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8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
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阴阳虚,阳虚水泛证,以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不用人参。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证,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其背恶寒为主证。
辨证要点是口中和,背恶寒。
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9、根据有关条文,试分析如何鉴别阳明腹满和太阴腹满?条文(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因阳明腑实,腑气不通,气机壅滞,故大实大满之候。
属内实腹满,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等。
太阴腹满为脾虚寒湿所致,根据条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从条文中可看出,阳明腹满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太阴脾主大腹,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湿阻,气机不畅,脾络不通,则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
10、试比较湿热发黄三方的证治11《伤寒论》中热利三方如何区别运用。
热利方:白头翁汤、葛根苓连汤、黄苓汤。
同: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脉数。
异:白头翁汤一一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及热痢下重,证以里急后重,下利脓血为主。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葛根苓连汤一一挟表而入里,热迫大肠。
证以喘而汗出为主,里热下利兼表证。
治以清热止痢兼以透表。
黄苓汤一一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下利,以口苦脉弦为主,少阳阳明合利治以清热止利,泻少阳胆火。
12、试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半夏泻心汤一一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
生姜泻心汤一一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
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
13、太阴腹痛的证治有哪些?1。
腹满时痛——脾阳受损,营卫失和——桂枝加芍药汤方。
2。
大实痛一一脾伤气滞,伤络较甚一一桂枝加大黄汤。
3。
腹中急痛一一经脉受邪,气血亏虚一一小建中汤方。
4腹痛吐利一一脾脏受邪,阳虚寒凝一一理中汤方。
14、试述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主证及方药。
病机:中焦虚寒,太阳犯表。
主证:心下痞硬,下利不止,伴表证发热恶寒头痛下利稀塘,小便清白,口淡不渴等。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理中汤加桂枝。
15、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热象。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
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
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
附子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在此基础上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苓、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
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以利温经复阳。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组成。
治以泻热消痞。
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苓泻中焦实火。
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
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
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
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附子泻心汤。
方用大黄、黄连、黄苓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1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
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真武汤证实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
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
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不利等。
17、简述炙甘草汤证的主要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煎药治。
主要证侯:脉结代,心动悸。
病机:气血两虚,脉道不充。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方药:甘草4、生姜3、人参2、生地黄1斤、桂枝3、阿胶2、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煎药法: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去渣纳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18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表现?小青龙汤证出现或渴是饮停影响气化,津液不能上承。
不渴为水饮内停本象,未影响气化。
服汤已渴是指停饮之证,服小青龙汤后,温化之余,上焦津液一时不足,故见口渴,随之停饮得化,气机畅通,水津四布,口渴必除。
小青龙汤证中有“不渴” “或渴” “服汤已渴”其病机如何?“或渴”因水饮内停,正津不布“不渴”则因水饮未阻遏正津上达“服汤已渴”属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渴,这种口渴是水饮得温化,病向愈之征,并非伤津,勿需治疗。
19心阳虚共有5证。
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
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心阳虚烦躁证: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心阳虚惊狂证: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心阳虚奔豚证: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心阳虚欲作奔豚证: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20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和病机是什么?。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是:发热,大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
病机是: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21、简述三阳病证发热的特征。
太阳病发热,一般是发热程度与恶寒程度成正比,就是发热越多恶寒越重、发热越少恶寒越轻;少阳病发发热多而恶寒恶寒少,或是往来寒热阳明病发热就干脆不恶寒了,反恶热,发热还怕热喜凉。
22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证侯,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23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苓连汤、黄苓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反伤脾阳,脾气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证。
葛根汤解表止利,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下利,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者。
葛根苓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主治表证未解,挟表热的热利,因邪热下迫大肠,表里皆热,暴注下迫,故大便粘秽,汗出而喘。
黄苓汤清热止利,主治少阳邪热内迫肠道,利下粘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者。
24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2。
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结浅热轻。
25简述小建中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小建中证的症候是心中悸而烦,腹中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的恶寒发热等。
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方药组成是: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2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