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爆发的审计分析及启示

金融危机爆发的审计分析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章编号:1006-7388(2009)08-0032-04文献标识码:A 摘要:次贷危机的爆发并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从审计的角度看,危机的爆发是一种必然,其原因值得我们探索和反思,它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审计分析;启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管理界人士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危机爆发的原因,并提出了很多对策和建议,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本文从审计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启示。

1 金融危机爆发的审计分析1.投机驱动:违背稳健经营的代价稳健(谨慎)原则是世界公认的会计原则,它要求各企业或单位在进行投资经营时,要进行充分的投入产出分析和风险分析;在会计核算时,则必须合理预计将来可能要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并计入本期损益,也就是将可能要集中发生的大额损失或费用,在未发生之前就要有所准备、合理配比和适当分散。

凡是违背稳健经营的企业,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美国次贷危机从表现形式上看,是次贷借款人因利率上升无力偿还贷款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从源头上看,则是房贷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进行投机性产品创新,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又将发放的次级贷款进行评级、包装后予以多次衍生,派生出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次级债)。

在MBS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证券化,又衍生出大量资产支持证券(ABS),其中,包括大量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信贷违约互换(CDS)等。

金融机构在CDO和CDS等衍生品交易中,还往往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

于是基于2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创造出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MBS),并进一步衍生和创造出超万亿美元的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CDS,金融创新的规模呈几何级数膨胀。

这种片面重视第二还款来源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片面重视信用机构评级而忽视其内在价值,导致价格极大的偏离价值,严重违背了稳健经营原则。

另外,从审计角度分析,这些产品从设计、销售到后期管理都没有充分合理地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以及可能要出现的风险,该计提坏帐准备的没有及时提取,该提足的却没有提足,等到危机发生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弥补,导致破产。

2.财务杠杆:勇敢者的游戏财务杠杆及其系数是企业财务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财务杠杆系数是指资本结构中长期负债的运用对股票收益的影响。

低财务杠杆是低风险低收益的资本结构,高财务杠杆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构。

所以,合理的运用财务杠杆,可以增加股东收益,但过渡运用,则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美国深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主要公司,其财务杠杆比率均非常高,有的高达30~40∶1,如雷曼的财务杠杆率在2008年第1季度达到31.7,这意味着次贷证券损失比率的微小变化可能使得其净资产出金融危机爆发的审计分析及启示□ 曾凡良现巨大变化。

如此高的财务杠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高管层操纵企业的游戏或赌博。

危机爆发后,虽然AIG在许多方面状况依然稳健,但旗下一家出售信用违约掉期(CDS)子公司的高杠杆复合衍生品和房贷证券投资遭受了180亿美元的损失,结果导致整个集团资金短缺。

这种高杠杆结构使得即便是规模很大的公司,也可能由于旗下某个业务或机构损失而导致集团流动性危机。

3.信息不对称:风险由点到面的蔓延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在1970年提出的。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买卖主体不可能完全占有对方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谋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破产损失案例比比皆是。

美国金融危机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一是大量房屋贷款通过贷款经纪人发放,导致信息缺失。

美国大量通过贷款发放贷款,2006年经纪人放款就占美国次贷总量的63%,经纪人掌握了借款者的第一手资料,增加了银行对信贷质量评估的困难,经纪人本身并不关心客户质量,于是,大量收入较低甚至没有固定收入、没有资信证明的人获得了住房贷款。

二是产品包装设计过于复杂,导致信息失真。

贷款机构发放贷款后,为分散风险,将次贷产品予以证券化;为了高价出售,对产品进行了非常复杂的包装设计,导致信息失真,参与各主体,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

如2004年美国的Axa公司发起的AriaCDO的资产池中出现了140家公司,分出了28层,含5种货币,不同层中又分了固定、浮动以及通货膨胀相连的层,过于复杂的产品设计导致信息传递失真。

三是过分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确定产品价格,导致价格严重脱离内在价值。

这些为了追求高利润而设计的金融衍生品,是经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除了设计者本人外,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

更严重的是,一些创新工具本身在设计上就不合理,过分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价值,使这些业务变成了纯粹的金钱游戏,这与分散风险的初衷差之千里,远远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

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被表面的高收益所蒙蔽,导致与次贷相关的衍生产品迅速从美国走向世界,不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持有大量的次贷产品,就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持有较多的产品。

当次贷借款人无法归还贷款时,次贷危机就迅速蔓延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过剩与不足之困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长期采取扩张式的货币政策,不断降低联邦基准利率,并采取多种措施刺激房地产业发展,截至2003年6月,美元基准利率降低到1%的历史最低水平,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利率低迷,市场可投资产品收益率普遍很低,迫使银行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寻求新的投资领域以获得较高回报。

于是次贷产品逐步成为被追逐的热门产品,随着房屋需求增长和房价的不断升高,次贷衍生产品在较长时间内违约记录相当低,收益水平相对很高,信用评级也逐步提高,产品不断衍生出越来越复杂多样的结构性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吸引了全球大量资金投入,很多著名金融机构更是大规模运用杠杆融资方式参与其中,赢得巨额回报。

另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投资银行又面临严重的流动性不足而破产。

对于投资银行来说,主要是通过从货币市场上短期融资或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金和没有储蓄存款的支持,其流动性就凸显重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很有可能出现支付危机。

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等美国投资银行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这三家投资银行只是在短期借贷基础上维持着一个巨大的资产组合,随着市场信心出现问题,其信用迅速被瓦解和颠覆,它们随即成为被市场看空的对象,最终等待的是破产或被收购的命运。

由此可见,流动性过剩引发投资冲动,投资冲动引发投资失败,流动性不足又面临破产危险。

如何确定并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始终是经营管理上的难题。

5.道德风险:个人英雄主义的企业文化破产在美国,过于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金降落伞”、“股票期权”、“大比例分红”等对高管的高薪激励机制,实际上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

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往往呈现严重的不对称性,蕴含着较大的道德风险:当获得高收益时高管能够得到极高的报酬;而当企业陷入窘境的时候,高管层仍然能带着高薪走人。

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在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间大约获得了3.5亿美元的薪酬与补助,而雷曼兄弟在申请破产保护前4天还计划发放给两名遭解职高管特别薪金数额高达1820万美元。

有关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的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

这一比例,在大约30年前仅为35比1。

在这种激励措施下,管理层往往会置公司的长远利益及声誉而不顾,而倾向于非对称交易,这种策略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会取得额外的正向回报,但市场一旦大幅逆转,公司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正是在诱人的高薪驱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鉴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

危机爆发后,在社会舆论和政府的压力下,华尔街的高管层不得不放弃部份巨额年终奖励(年终分红),可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告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式企业文化的破产。

6.公允价值:推波助澜的幕后凶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 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 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公允价值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 但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在实践中,按公允价值计算资产价格很可能扭曲估值。

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允价值会成为操纵利润的会计手段。

由于公允价值缺乏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企业可以通过调节公允价值操纵报表利润。

如2007年,美国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恶化、信用水平下降的同时,居然“获利”120亿美元,其中,因债券价格下跌引起负债价值减少的美林证券在2007年后三个季度就记录了40亿美元收入,其根源就是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操纵利润。

二是公允价值会放大损失规模。

在危机发生时,使用公允价值的方法对资产进行估值可能放大损失的规模,导致金融机构对资产按市价过分减计,从而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并被迫收缩信贷规模和加大资产抛售,迫使其计提更多的准备以及筹集更多的资本,加剧市场恐慌,市场流动性变弱,市值进一步降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其实并不公允,它很大程度上使得会计准则沦为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趋势簿记,而不是价值簿记,因此极有可能带来金融扩张或收缩的恶性循环。

次贷危机后美国就暂停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并着手对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进行调整。

7.内外监管:最后的防线失效从外部审计监管的角度看,多头监管导致监管失效。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采取的是“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

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如美联储(FRB)、财政部(OCC)、储蓄管理局(OTS)、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近10个机构。

但由于各部门、各产品的监管标准不统一,存在监管盲点,例如,像0DO(债务担保证券)、ODS(信用违约掉期)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到底该由美联储、储蓄管理局,还是证券交易委员会来管没有明确,以至于没有谁去管。

其次,由于各种监管规则制定得越来越细,在确保监管准确性的同时牺牲了监管的效率,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越来越慢。

最后,多头监管的存在,使得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最佳的监管时机往往因为会议和等待批准而消失。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看,内部审计未能尽到监管职责。

一是未能有效评估企业业绩测评系统的充分性和整体目标的实现情况。

相关主题